人與鯨(四) | 環境資訊中心

人與鯨(四)

2000年08月09日
作者:鄭景元

早期人們使用皮舟捕獵游得最慢,較靠岸邊的北露脊鯨,但都是地區性的小規模作業。當大規模的獵捕開始後,船舶往往長達30公尺以上,有30~50名水手,在海上停留一年以上,目標為北露脊鯨和弓頭鯨。

由於這些鯨類的鯨脂厚達50公分,它們成了肥皂、唇膏、蠟蠋、潤滑油、蠟筆、人造奶油及其他產品的原料。鯨鬚片被用來製作雨傘及婦女的束腹。因此,這些容易取得的資源,使得人類更加貪婪。自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型鯨類族群成就了捕鯨業者的財富。

我們不難看出原來少數原住民族單純的糧食、油脂所需來源,由另一個文明世界因追求探險的刺激和物需索無度、貪婪而加諸在另一物種的掠奪史。對一些大型鯨類而言,捕鯨是一首悲歌,一頁血淚史。原本海洋裡的族群數量不下千百倍於我們所見。雖然北露脊鯨、藍鯨尚未絕種,但他們的族群數已少到無法復原。至少數十萬計的露脊鯨,目前僅剩南露脊鯨約4000頭,在南半球,北露脊鯨約300~350 頭在北大西洋,約200頭在北太平洋;原本至少25萬頭的藍鯨,雙雙對對偏佈各地海域,現在只有約10000頭在南半球,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浩瀚的大洋中少了這些溫馴的龐然大物將顯得空虛、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