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泥灘下的寶貝——螻蛄蝦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行旅

沙泥灘下的寶貝——螻蛄蝦

2006年08月28日
文字/攝影:范欽慧(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主持人、影像工作者)

鹿港的天后宮前,有許多小攤販在賣一種稱作「蝦猴」的在地美食。自古以來,人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灣雖然不大,但是總有一些食物,你只在一些特定的區域才看得到。鹿港的天后宮前,有許多小攤販在賣一種稱作「蝦猴」的在地美食,有的像是被酥炸的蝦子,有的是被醃過,整盒販賣。據一位賣蝦猴的老先生跟我說,打從他的祖父母就開始賣這種動物,所以算起來,鹿港人吃蝦猴也有上百年的歷史。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呢?現在就讓我們朝鹿港的海邊出發,一窺屬於蝦猴的生活面貌。

蝦猴就是螻蛄蝦

螻蛄蝦的保育已成為海洋科學家所關注的目標迎著海風,我們來到彰濱工業區附近的海邊,這裡有著一大片的泥灘,許多招潮蟹正在向我們招手,遠遠地我們可以聽到引擎的馬達聲,一眼望過去有一群人正拿著抽水機,向著地面猛灌水。強勁的水柱朝著泥土猛灌,大概又是漁民在「攏蝦猴」了。走近一看,許多生活在泥沙中的生物都被沖出來了,其中還有一隻隻又像是螃蟹,又像是蝦子的節肢動物,原來那就是俗稱「蝦猴」的螻蛄蝦。

不過眼前的這群人可不是漁民,他們都是一群海洋學者,隨著大肚溪岸環境的變遷,以及沙泥岸的日益消失,螻蛄蝦的保育已成為海洋科學家所關注的目標。因為過去這些生物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這幾年來已經有減少的趨勢,因此海洋大學黃將修教授所指導的團隊,也跟當地漁民學習,利用同樣的方式來捕捉這些沙泥底棲生物,同時也透過灌注樹脂的方式,對螻蛄蝦的穴居生活有了初步的掌握。

螻蛄蝦彰濱工業區對棲地的影響

我看著幾天前灌下去的樹脂凝結後,變成一支支像「ㄚ」字型的小棍棒。原來這可以顯示出牠們在地底下生活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知道,這些螻蛄蝦是很善於挖洞的生物。黃教授說,他們研究的目標,是要調查螻蛄蝦四季的變化。因為螻蛄蝦是台灣稀有的動物,也在特定沙泥混合比的地區才會出現,彰濱工業區周邊是數量最多的棲地。這個研究希望瞭解工業區對螻蛄蝦生態的影響,進一步了解是否會對牠們的棲地造成傷害。然而,漁民的大量捕撈,也是影響族群的主要因素之一。

幾天前灌下去的樹脂凝結後,變成一支支像「ㄚ」字型的小棍棒。原來這可以顯示出牠們在地底下生活的情況。台灣是全球僅有的棲地之一

全世界對這種海洋生物的了解很有限,目前已知有螻蛄蝦的地區,也只有台灣、越南跟香港。在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上,其實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生命,從地理上來看,台灣西部自枋寮以北至淡水河南岸的海底,佈滿沙泥或礫質,這個地區位於大陸棚上,主要的沈積物是來自沿岸河川輸送的泥沙。

沙蠶沿著海岸而分布的這些泥灘溼地,成為每年候鳥必定造訪的休憩站。除了螻蛄蝦之外,在這片泥灘中生存的生物還有各種螃蟹、沙蠶與文蛤。牠們也是候鳥能量的主要補給來源。然而海岸地開發與破壞的速度,遠超過我們對這些生物了解的程度。而人類的豪取掠奪,只是傷害了更多生物棲息的家。當然靠海維生的日子,對於環境資源的應用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最重要的是不濫捕,而且懂得節制。學習大自然不浪費的精神,才能讓螻蛄蝦和更多的底棲生物能好好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下。

※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作者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