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環保局九月一日開始進行營建工程夜間施工宣導,這項噪音管制11月1日正式上路,製作這一專題除了繼續討論噪音公害外,我們也試圖透過聲音呈現了解與運用,希望用人體構造的面向來看噪音問題。
聲音頻率是熊明旺醫生的專長,這是他耳鼻喉科的專業,透過儀器做到武俠小說裡「聽聲辨位」、「聽聲辨人」的功力並不困難。
「每個人的音頻不一樣,我們耳朵的構造是這樣,外耳、中耳、內耳,正常人對20Hrz以上或20,000Hrz以下頻率的聲音或噪音較敏感,在這個範圍內很容易造成聽覺不適的問題。」熊明旺說。
聲音的種類音源繁多,車聲、引擎聲、和人聲帶發出的聲音等等,不過每個人對於聲音感覺仍有差異,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郭宏亮表示,對於卡拉ok聲音感覺因人而異,但是通常超過110分貝,人的肌肉會疲乏,肌肉抽筋就沒有感覺,所以可以開懷歌唱。
但對於承德路上的民眾來說,住家四周不只有高速公路,還有捷運列車行進,面對民眾投訴,如何釐清責任往往是個難題。
日本音樂大學、昭和大學醫學教授福原博篤,帶來噪音量測定向儀,在日本他們透過這個儀器,偵測出新幹線的噪音源與責任歸屬,省去糾紛。
儀器上的精確檢測讓噪音防治有機可循,但更需要配套管理,台北市環保局在今年9月1日,將開始實施限制營建工程夜間施工區域及時段,開啟噪音管制新的規範。
台北市每年1千件噪音投訴案中,就有1/4是夜間施工,但是現行的法規,能夠真正開單的,100件不到3件。稽查取締工作從11月1日正式實施,被舉證告發者將罰3,000到3萬不等罰鍰。這項法令或許可以視為改善機制,與尊重人權的一大進步,實際功效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對於多數民眾而言,離耳根清靜的日子,希望真的是不遠了。
採訪側記
裝潢工人總是一面切割木材,一面調大聲量聽廣播,武俠小說裡總是有「聽聲辨位」的功力描述。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耳朵對於聲音的感受是如何?製作「噪音 造音?!」這單元時,聽噪音是免不了的,不過知道聲音原理,噪音在發聲過程的干擾後,對於有人天生「黃鶯出谷」也就更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