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海礦井噪音可傳500公里 學者籲採「預警原則」:17家不要同時開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一個深海礦井噪音可傳500公里 學者籲採「預警原則」:17家不要同時開發

2022年07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太平洋的克利珀頓破裂帶(Clarion Clipperton Zone, CCZ)蘊藏豐富金屬礦物,17家承包商正在進行深海採礦的評估與探勘程序。在深不見光的海底,海洋生物更仰賴聲音與震動進行個體溝通、躲避掠食者。海底採礦的影響格外引發關注。

美國、日本、澳洲跨國團隊7日發表研究,指出深海採礦產生的噪音可能會傳到數百公里外,若17家承包商各一口礦井同時運作,則550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的噪音將快速升高,遠遠超過歐盟標準。

太平洋的克利珀頓破裂帶(CCZ)海床的海參。 圖片來源:Craig Smith 和 Diva Amon /NOAA

太平洋的克利珀頓破裂帶(CCZ)海床的海參Amperima sp. 。 圖片來源:Craig Smith 和 Diva Amon /NOAA

深海物種易受噪音干擾  多礦井同時開採影響更大   

擁有探勘許可證的17家承包商正在尋找開採CCZ礦區的機會。該區位於墨西哥和夏威夷之間,約450萬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又稱錳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這是一種富含金屬礦物的海底岩石凝固物。

來自美國海洋倡議(Oceans Initiative)、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澳洲科廷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指出,在溫和的天氣條件下,單一個礦井的噪音可傳播500公里。如果每一家礦業公司都在CCZ挖一個礦井,噪音衝擊會有多大?科學家評估發現,礦井半徑4-6公里內的噪音值可能會超過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所設定的閾值,有影響海洋哺乳動物行為的風險。

研究主要參考現行工業程序如疏浚、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噪音等級作深海採礦的噪音基準。調查結果顯示,如果17家承包商各有一個礦井同時運作,則55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的噪音將快速升高,遠大於歐盟標準。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夏威夷大學海洋學榮譽教授史密斯(Craig Smith)表示,「雖然還無法實際研究這些礦區同時作業的情況,但假設他們都在同時間作業,預期將對許多生物產生重大影響。」

用於深海採礦的機具,有強大破壞力。照片來源:加拿大mining watch

深海研究不足  大規模開採後果難料

CCZ區內有許多對噪音敏感的海洋哺乳動物物種,包括瀕危的遷徙性鬚鯨和深潛性齒鯨。我們對深海物種所知仍非常有限,但一般認為,在沒有光線的環境下,牠們憑藉聲音和振動來導航移動、進行個體間的溝通與交流、偵測掠食者的蹤跡。論文作者認為,水下噪音可能會「破壞生態系統」。

AIST的深海生態學家沃什伯恩(Travis Washburn)說:「深海可能有數百萬種尚未被發現的物種,那裡發生的事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存在。」他說,我們尚需深入研究噪音的衝擊,以了解並減輕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報告稱深海採礦噪音的影響「研究不足且被過度輕忽」。該調查結果可作為國際海床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制定採礦法規的重要依據。ISA是基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設立的獨立國際性機構。

太平洋島國諾魯也有意展開深海採礦,兩年前曾引用聯合國規定要求ISA在明年7月前完成深海採礦的規定。

政府、企業和環境組織普遍都對深海採礦的研究與治理還未完備時就推動採礦存有疑慮。報告稱,在沒有嚴格把關和透明標準的情況下推動深海採礦,「將是一場大規模、不受控制的實驗」。


來自斐濟的Victor以行動者姿態為太平洋島國居民發聲,拒絕深海採礦企業為海洋生態帶來新的威脅。 圖片來源: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綠色和平

控制可能影響 專家籲採「預警原則」

作者呼籲ISA採用「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若要開發,一次只能運作一至兩個礦井,直到完全了解噪音的衝擊。史密斯表示,「如果我們的模型正確,可能需要重新檢討環境法規,包括CCZ區內允許的採礦作業數量。」

採礦區核准的上限是7萬5,000平方公里。承包商正在進行核准前的研究測試,比較試採區與沒有採礦的控制區間的噪音差異。史密斯說,我們的模型顯示,整個7萬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沒有一處不受噪音影響,「我們可能需要修改法規,讓控制區拉到更遠處。」

目前僅有少數深海機器有噪音水準的資料,而經過同儕審查的噪音資料更是匱乏。學者們呼籲企業提升資訊透明度,他們在報告中寫道:「我們呼籲承包商,應及時提供所有海底採礦設備的聲源特徵資訊。」

科學家們認為,由於建模所使用的機器是在較淺的水中操作,他們目前的研究發現可能低估了深海的噪音,也沒能估計到較重的深海機器所產生的聲能、工作船幫浦及其他聲源。

根據報告,ISA的任務是保護海洋環境免於海底採礦的「嚴重損害」,雖然它有提供評估噪音影響的建議方法,但尚未確立什麼程度的噪音水準會構成嚴重損害,以及什麼樣的噪音水準是無法接受的。

太平洋的克利珀頓破裂帶(CCZ)海床的新物種Relicanthus sp。 圖片來源:Craig Smith 和 Diva Amon /NOAA

在克利珀頓破裂帶(CCZ)海床找到的Relicanthus sp. (刺絲胞動物門的新物種)。 圖片來源:Craig Smith 和 Diva Amon /NOAA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許祖菱

傳播科系畢業後曾任新聞外電編譯、採訪編輯、自由影像工作者,現任職專注綠電與碳權趨勢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