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07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4年夏天電影《明天過後》掀起一波環保狂潮後,連帶以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遏止全球暖化現象為宗旨的國際協議《京都議定書》也成為注目焦點。
2004年12月初,俄羅斯點頭答應簽署後,《京都議定書》將於2005年2月16日起生效。台灣方面,串連NGO、多位學者的台灣氣候環境聯盟因應也於2004年12月5日誓師成立,12月6日於阿根廷召開的第10次締約國大會,行政院也以觀察員身分派員前參加期待修正未來能源政策擬定方向。
事實上,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列全球第22名,佔世界各國排放量總量1%。 根據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評估結果指出,台灣每賺進1美元,就向大氣排放0.52公斤的二氧化碳。另,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估計,1973年至200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於20年間成長5成。
公約中的「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執行原則,使得台灣的排放量始終與中國合併計算,政府高喊與國際接軌的當下,更應力主「自行計算」並提出完整的排放減量規畫,將金援外交轉化為「氣候外交」,以「溫室氣體排放實體國」的名義向國際宣示,台灣願與國際社會共同承擔減量責任。
然而,《明天過後》電影中生態浩劫的場面雖有誇飾作用,但也可能於生活中真實上演,自2001年開始,颱風數量有增多趨勢,平均每年達到9個,而颱風季也隨之延長,甫於12月初來襲的冬颱南馬督正是一例;而水氣減少、起霧的日子較往年少3倍,還有降雨地區從山區轉到都會邊緣造成水庫蓄水量大減;夏天的溫度也逐年升高,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造成的氣候異常,都是大自然發出的警訊,身為地球一份子的你我不得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