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環保署舉辦95年環保共識會議10月15日於中國文化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召開第一次(準備)會議,本屆主題為「您是否贊成汽機車採取總量管制?」,分別從環保署現行政策、交通管理、總量管制以及公共衛生等領域,邀請專家解構講解內涵,提供17名與會成員瞭解後,未來將透過共識會議中成員間的分組討論、綜合討論、交叉詢問專家等方式,逐漸凝聚議題的共識。從前測的結果發現,大多數的成員對於「汽機車總量管制」都選擇「有條件贊成」,並且最關心相關的配套措施。
「汽機車總量管制」起因於自92年起逐漸惡化的空氣品質,經分析乃因機動車輛的持續成長。環保署空管處莊訓城科長說,透過新車排放標準逐期加嚴以及使用中車輛排氣定期檢驗,並推動使用液化石油氣、低污染運具、其他清潔燃料及改善油品品質等政策,確實使空氣品質升高,但仍不敵持續成長的機動車輛所造成的污染;因此汽機車總量管制將成為政策制定的方向,而推動交通管理措施,鼓勵使用大眾運輸系統、推動機車停車收費等也將積極推動。此外,環保署為鼓勵各縣市規劃自行車專用道,每年都編列補助經費。
曾經負責規劃台北市公車專用道的許添本教授則鼓勵交通部會要能自覺地解決交通運輸的環保問題。車輛交通,從製造、廢棄、持有到使用都不斷地衝擊環境。而公共運輸的設計,應從都市規劃、建築等專業全盤考量。光是一個公車站的設計,就能決定民眾的使用意願。他也提出「社會速度」的概念,除了計算騎車到達目的地的時間,還應計算運具的成本、完成停車的時間等。而擁有不同運具所產生的經濟壓力,以至於影響生活步調,例如為了還汽車貸款,必須努力賺錢,就是指社會速度。而使用無污染、低價位的交通工具,例如腳踏車或可及性高的公共運輸,可快速地達成目的,又不會增加經濟的負擔,社會速度反而是快的。
「移動污染源總量管制原理與策略」由北科大林文印教授主講,他提到台灣空氣臭氧上升25%,臭氧的產生乃因污染加上陽光高溫照射。他建議分階段的總量管制,第一階段架構防治區管制:單指空品監測,未含較複雜的模式模擬、跨區空品影響(排放量、氣象、大氣物理化學反應)。防治區又可分為一級防治區(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二級防治區(符合空品標準縣市)、三級防治區(不符合空品標準的區域);第二階段則針對一定規模以上車隊。
「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中,詹長權教授以公共衛生和空氣污染的關係來談交通運輸的健康風險。他提供了兩個概念,一是歷史告訴大家,空氣污染會殺死人。從1930年比利時到1962年的倫敦,因空污死亡人數,累加不下萬人;第二個概念是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傷害,除了侵襲呼吸系統造成死亡,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也會引起心肌梗塞以及中風。而根據詹教授的研究指出,機車騎士吸入微粒以及一氧化碳的數量最高。最後由林學淵秘書長以「交通管理之環境面思維」為主題,引導成員思考交通管制與環保議題之間的關聯。
根據環資會公佈的前測結果,成員對於「總量管制」,認為應針對汽機車的「持有管制」者略多於「使用管制」者,而多數成員認為兩者皆是;大多數的成員對「交通管理成效」、「交通管理政策」、「交通管理體系對弱勢者之照顧」都表示不滿意、不足夠。
共識會議頭一天成員已能針對議題回應,互動頻繁,來自花蓮的成員王小姐,對於課程中提到花蓮的空品屬於「綠燈區」(空氣品質100天內只有不到1天不符合標準)抱持懷疑,她說每天都有千輛砂石車經過海邊引起沙塵,還有市區附近製紙廠、掩埋場的惡臭;另一位高姓成員對於此次的議題建議要從文化以及法律層面著手進行改造,而擁有傳播背景的方姓成員則認為,環境問題與政策應該能與媒體合作宣傳。
主辦單位分享前兩屆環保共識會議的經驗,第一屆因為一位媽媽關注孩子的氣喘問題,詢問相關補助,使得空污費一變而成「碳税」得以補助因污染造成的醫療、環保相關費用;第二屆則有一位上班族提議是否能於產品上標示二氧化碳含量,激發出台灣產業的「產品生態履歷」。這些都印證了民間智慧的重要性,而95年環保共識會議又將激盪出什麼結果呢?未來三週將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