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鳥類紀錄再添一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墾丁國家公園鳥類紀錄再添一筆

2002年03月29日
稿源:墾丁國家公園

瘤鵠墾丁國家公園繼91年3月26日發現新紀錄鳥種藍面鰹鳥之後,於3月28日上午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約聘助理研究員唐洪軒在龍鑾潭發現迷鳥鵠,唐洪軒立刻以行動電話通知剛由龍鑾潭調查清晨過境灰面鵟鷹(灰面鷲)返家休假的保育研究課技士蔡乙榮再到龍鑾潭東岸確認,並通知工務建設課技士劉川一同進行影像紀錄,此一發現為墾丁國家公園鳥類紀錄再添一筆新紀錄(第315種)。

瘤鵠,又名疣鼻天鵝,身長150公分,體型大而且頸長,成鳥羽色白色,上喙橙色,先端黑色,基部為瘤狀突起,下喙黑色,腳黑色,起飛時需要助跑。主要在中國大陸北方繁殖,冬季會到南方過冬,在台灣為迷鳥,發現紀錄極少,目前有部份展示場所有飼養供人觀賞。這隻出現在龍鑾潭的瘤鵠成鳥飛行能力不錯,飛行時頸部伸直,振翅緩慢。瘤鵠屬於大型雁鴨科鳥類,多年前龍鑾潭也曾經發現鵠(小天鵝)成鳥帶著幼鳥,但是只停留一天就離開。這一次的發現,可能又是候鳥遷徙期間(春季北返),受到鋒面的影響而飛到墾丁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龍鑾潭暫時休息,由上午發現至下午都一直在潭域活動。

28日清晨蔡乙榮技士紀錄到昨天在恆春地區夜棲,由恆春縱谷起飛北返的小群灰面鵟鷹及1隻遊隼。墾丁國家公園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再加上擁有豐富多變的生態環境,有山又有海,每逢候鳥遷徙季節都有可能發現數量龐大的鳥群(如:秋季的紅尾伯勞、鷹群及鷺鷥群)或紀錄特殊的罕見鳥種(如:今年春季的藍面鰹鳥及瘤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