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海岸紅杉
- 學名:Sequoia sempervirens
- 年齡:2000歲以上
- 地點:加州海岸,從奧勒岡邊境到蒙特利灣以南這一段
在「草原溪紅木州立公園」(Prairie Creek Redwoods State Park)的「路邊巨木」(Big Tree Wayside)附近有一面告示牌,上面寫著一則尤洛克人的傳說:
紅木是如何誕生的?
在地球上出現人類之前,這裡住著一群名叫沃格(Woge)的神靈。他們透過行動制定了人與萬物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當人類來到地球時,有一部分沃格就變成了某些動物、植物和地上的景物。有一天,造物者普雷庫克沃瑞克(Pulekukwerek)和沃培庫繆(Wohpekumeu)談到人類沒有木頭,不知該如何渡河時,突然有一個生長速度很快的沃格說:「這就是我來的目的。我可以被用來蓋房子,也可以用來造船。他們可以用我來造船渡河。我的名字就叫Keehl(紅木)。」普雷庫克沃瑞克聞言便說:「很好,你長得這麼快。以後人類就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了。」
當我們沿著告示牌後面那條蜿蜒的步道前進時,我想到眼前這座紅木森林乃至其他所有紅木森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今的北半球有大部分地區一度都長滿了紅木。事實上,科學家所發現的第一批紅木化石,就是侏羅紀時期的遺物,當時的地球還是巨型爬蟲類的天下。
1億多年後,人類來到了這裡。他們住在海邊,用紅木的木材蓋房子、製造工具、建造獨木舟。後來,加州興起了一股淘金熱,採礦人和商人接踵而來。為了在舊金山建造大宅,在寬闊的山谷中造橋,並興建大型的公司行號和愈來愈多的社區,人們需要愈來愈多的木材。之後,在金錢與財富的誘惑下,有數10萬名歐洲裔美國人也來到了這個地區。當時,這裡的紅木林面積大約有200萬英畝。但因為有人大肆宣傳,聲稱紅木是一種「神奇的木材」,於是伐木業者便競相前往。在其後的數十年間,有愈來愈多的樹木遭到砍伐,被用來建造教堂、足球場、碼頭和棧橋,或者做成火車的車廂、傢具、日常用品、樂器、管線、護欄乃至化糞池。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只要能用木頭來做的東西,多半都是紅木製造。就這樣,一度鬱鬱蔥蔥的紅木森林逐漸被夷平。一棵棵已經活了千百年的巨木就此消失,成了各式各樣的物件和擺設。
到了今天,僅剩5%的森林尚未遭到破壞。
紅木的生長十足是個奇蹟,它們經常被稱為地球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樹木之一。年輕的紅木無論縱向和橫向的生長,都堪稱植物界之最。不過,它們把一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向上發展,藉以逃離樹林裡的幽暗空間,並努力長得比周遭其他樹木更高,以免自身的生長受到妨礙。一般來說,紅木可以活到2000年以上,但在頭100年當中,高度就差不多已經到頂了。在這100年當中,一棵海岸紅木每年可以長高3到10呎,樹幹直徑可以增加1吋。這是它們生長最快速的一段時期。因此,當一棵樹已經介於100歲到200歲之間時,頂端可能已經接近樹冠層的外緣,約莫在林地上方200到350呎之處。
紅木一旦長到樹冠層的高度,就會暴露於更多的陽光之下,承受的風力會更強,環境也會變得比較乾燥。這時,紅木的生長模式就會出現變化,減緩向上生長的速度,把精力用來讓自己長得更加粗大。有好幾項研究指出,一棵200歲的紅木,其樹幹直徑平均是3到5呎,到了400歲時,就會增為5到7呎。一棵700歲的紅木,其樹幹直徑有時甚至可以達到15呎。
有一次,我走進位於歐瑞克(Orick)小鎮外緣的「伯德.約翰遜夫人樹林」(Lady Bird Johnson Grove),看到一棵巨木便停下了腳步。這棵樹高得出奇,我雖然拉長了脖子想看看究竟有多高,卻怎麼也不見盡頭,只看到樹梢消失在由周遭參天巨木所形成的濃密樹冠層中。我只能約略猜想其高度。
2006年8月,博物學家克里斯.艾特金斯(Chris Atkins)和麥可.泰勒(Michael Taylor)在紅木國家公園一個偏僻的區域發現了一棵很特別的海岸紅木,他們用雷射儀器測出高度為379.7呎,於是便將它命名為「亥伯龍」(Hyperion), 意即「 行走在高處者」。同年, 洪堡德州立大學(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現已改為「洪堡德州立理工大學」(Cal Poly Humboldt)──的史帝夫.席雷特(Steve Sillett)爬到樹頂,把一捲皮尺丟到地上,以確認其高度。他相信這棵樹的年紀並不大,約莫只有六百歲,而且還在繼續生長中。
亥伯龍比自由女神像高了至少74呎,比布魯克林大橋高了107呎,也比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上的總統石像高了320呎。紅木真可以說是大自然最宏偉、最令人景仰的造物。
就像有些高大的紅木一般,亥伯龍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長在山坡上,而非水分較為充足的沖積谷中。因此,樹齡學家和林務員可能不會想到要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尋找巨木。甚至,那裡很可能還有比亥伯龍更高的紅木,只是因為不在人們預期的地點,因此尚未被找到。
儘管有關單位並未公布亥伯龍所在的地點,卻仍有愈來愈多的遊客找到了它。為了通往亥伯龍所在之處,他們破壞了沿途的棲地,踩踏出一條條小徑,並在沿路留下了垃圾和排泄物。於是,2022年7月,加州的紅木國家公園開始呼籲遊客不要接近亥伯龍及其周邊地區,否則將被處以5000美元的罰款,並被判最多六個月的拘役。園方在一份措詞強烈的附帶聲明中表示:「身為遊客,你必須決定要參與保存這處獨一無二的風景,還是成為破壞者之一。」
亥伯龍運氣很好。伐木業者已經將距離它才幾百呎的一片森林砍伐殆盡,當時跡象顯示,亥伯龍很可能也無法倖免。所幸,在伐木業者預定對它下手的大約兩個星期之前,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總統把它所在的山谷劃進了紅木國家公園的範圍。
有鑑於全球最高大的樹木當中有5棵都位於一個相對狹窄的生態地帶,亥伯龍的高度就愈發引人注目了。高度次於亥伯龍的四棵紅木分別是:位於紅木國家公園、高375.9呎的「海利歐斯」(Helios);位於紅木國家公園、高371.2呎的「伊卡洛斯」(Icarus);位於洪堡德紅木州立公園、高370.9呎的「同溫層巨人」(Stratosphere Giant)以及同樣位於紅木國家公園、高369.8呎的「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同樣令人驚訝的是,就目前所知,高度超過350呎的紅木至少有180棵。由於科學家們至少每隔三年都會重新測量大部分名列前茅的巨木,並且每年重新判定哪一棵是最高的,因此,這些樹木的高度和排名過幾年很可能就會出現變化。
大多數遊客來到紅木國家公園時,都會駐足於如風景明信片般美麗的森林步道上,抬頭以45度角仰望上空,然後出聲驚嘆。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紅木之所以令人敬畏,主要是因為高度。它們往往拔地而起,高得令人難以想像,樹冠幾乎要碰觸到淡藍色的天空,枝條則掩映在那些從太平洋飄來、充滿水氣的雲朵之間。但除了高度之外,它們的歲數也很驚人。
無論是在哪一個紅木公園裡,遊客最常問護林員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樹可以活到幾歲?」簡單的說,海岸紅木通常可以活到500歲到1500歲之間,其中有些甚至可以活到2000歲以上,其壽命長短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為了適應環境所做出的努力。
紅木家族的血統可以追溯到將近2億4000萬年前,自恐龍時代就已經存在,地球上有很大一部分地區都可以見到其身影。在加州,它們已經有將近2000萬年的歷史,早在人類抵達之前就已經生長於此處。然而,過去這150年以來,伐木、土地開發和人類的其他活動已經使得紅木的數量劇減。
不過,紅木雖然無法抵抗鏈鋸、集材車、貨車、伐木聚材機或除枝機的持續侵擾,卻有一些特殊的生態習性,得以免於某些來自大自然的災害,其中之一便是:有能力取得生存所必需的水分。由於這些紅木生長在北加州沿岸,冬天得以享受豐沛的雨水,夏天則有來自濃霧的滋潤。它們細密的枝葉就像網子般可以網羅霧氣中的水分,而這些霧氣會在葉子上凝結成水滴,被針葉吸收,或者落在地上形成小雨。
長得很高的樹木會面臨一項挑戰:必須把根部的水分運送到樹的頂端。通常,一加侖的水重約八8.3磅(視氣溫而定)。夏天時,一棵紅木每天要用到150加侖的水(其中有40%來自霧氣)。這麼多的水換算成重量,就是1245磅。為了存活,它必須把這些水運送到350呎以上的高處。紅木之所以能夠克服重力的影響,把這麼多的水往上運送,是因為它們為了適應環境,針葉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靠近樹木頂端的針葉是錐形的,而且吸水能力很強,因此能夠留住那些來自海洋的縹緲霧氣,讓水分直接進入葉子裡,得以保留更多的水分。
紅木之所以能夠長壽,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全身上下都含有大量的有機單寧酸和萜類化合物(在第七章中,我們將對單寧酸有進一步的介紹)。這些自然生成的化學物質會驅退昆蟲、木腐真菌和許多危害樹木的病菌。紅木的樹皮就含有單寧酸,除了能夠抵抗病蟲害之外,也可以做為阻燃劑,使得紅木較不容易起火燃燒。儘管一次火災並不會對紅木造成立即性的危險,但如果次數過多,樹皮就會被燒出一道道疤痕,而且這些疤痕最後會變深變大,使真菌得以進入芯材,久而久之,樹木就會變得愈來愈衰弱。
當紅木年齡漸長時,還必須應付各種來自環境的壓力與疾病。紅木之所以會死亡,通常都是因為根部或莖部腐爛所致,這會使紅木在受到重力牽引或遇到強風、洪水或火災時很容易倒下。紅木因為長得高大,重量又往往超過25噸,樹身難免會略微傾斜,而且這種現象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最終,整棵樹就會攔腰折斷或者倒在地上。這通常發生於狂風暴雨期間,因為強風會使樹冠承受極大的壓力,而土壤則因為浸泡在雨水中,無法緊緊抓住根部,保持樹身的穩定。此外,樹木如果長在洪泛區或溪流附近,奔流的洪水或溪水就可能會侵蝕底下的土壤,削弱樹根的抓地力,進而使它倒下。
除了根部腐爛之外,還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可能會導致紅木死亡。比方說,一棵古木因為某些原因而倒下時,可能會壓到附近的一棵(或幾棵)樹,使得它們受傷並倒地不起。我還記得我曾在草原溪(Prairie Creek)畔看到一棵倒地的巨木。它生前已經感染了好幾種病蟲害,最後想必是因為遭到雷擊的緣故才倒了下來,但它這一倒,卻壓垮了附近12、13棵大大小小的樹木,使得那裡看起來像是一座樹木的墳場。當我站在這些巨大的紅木殘骸旁,發現每一棵倒木兩旁都已經長出了植物,包括蕨類、樹苗和無所不在的苔蘚。由此可見,一棵樹的死亡造就了一個微型生態系統的誕生,森林的生命得到了延續。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從種子到古樹,探索自然界長壽之謎的朝聖之旅
作者:安東尼.弗瑞德里克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行路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1月2日
ISBN:9786267244692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曾說過:「要了解宇宙,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進入一座荒野中的森林。」
古樹絕對是世界上一流的生存高手,同時也是地球歷史的書寫者,古老的木材、年輪與斷枝上,忠實記錄了各種有關氣候、地質和植物的訊息,這些科學家已經解開或是仍參不透的訊息,隱藏著諸多我們所不知道的過去──可能是改寫歷史的關鍵,也可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長壽之祕。
為了探究長壽樹種的生命方程式,美國知名科普作家安東尼.弗瑞德里克(Anthony D. Fredericks)展開一場尋訪古樹的「奧德賽」,他走訪美國各地,在飽含單寧酸的黝暗河水裡划行獨木舟,或是歷經常人難以忍受的「顛簸動盪」,只為一訪這些一流生存高手與其生存環境。
安東尼提到,計算年輪是認識古樹的關鍵,而樹齡學採用的兩種主要方法:生長錐法、放射性碳定年法,便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讓我們得以用科學的角度去了解一座森林或一棵樹究竟有多麼「古老」。同時,他也收集各種研究資料、採訪學術或專業人士,試著用不同的觀點向我們解釋,無論是長壽基因、生長機制,或是碳儲存量、植物群落基因多樣性,古樹所能給予的貢獻,遠超乎我們想像。
本書共分十章,每章都猶如一段時光旅行,娓娓道出古樹萌芽的故事,以及同時期的人類歷史進程,接著續談古樹當今的處境與未來面臨的挑戰。本書知識含量豐富,文字充滿省思,而作者年近八十的歲數,更讓文字展現出溫暖、通達的力量,是兼具科普與自然書寫特色的佳作。
作者簡介
安東尼.弗瑞德里克(Anthony D. Fredericks)
賓夕法尼亞州約克學院的教育學榮譽教授。出版超過170本成人非小說類及兒童書籍,包括《蛤蜊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Clams)、《鱟:倖存者的傳記》(Horseshoe Crab: Biography of a Survivor)以及《沙漠之夜,沙漠之日》(Desert Night, Desert Day)。也曾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高地新聞》(High Country News)、《夏威夷雜誌》(Hawaii Magazine)等刊物撰稿。作為一名資歷近50年的教育工作者,他教授科學工作坊,舉辦自然歷史演講,並在北美各地帶領實地考察。
※ 本文摘錄自《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轉載請洽行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