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結合生質能源 花蓮鳳林經驗吸引對岸環境NGO關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社區營造結合生質能源 花蓮鳳林經驗吸引對岸環境NGO關注

2006年10月30日
本報訊(張文樺報導)

中國大陸環境NGO人士參訪花蓮縣鳳林社區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28日在環保聯盟花蓮分會進行永續能源論壇交流,邀請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執行主任栗力、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蔡建福分就中國及台灣NGO參與能源政策之經驗提出探討與交流,花蓮鳳林地區結合社區營造與生質能源發展引起中國大陸環境NGO的高度興趣。

承辦單位為讓大陸友人更瞭解台灣環境現況,安排他們前往各地NGO拜訪與七場論壇交流,以及當地環境導覽。花蓮場是「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最後一場論壇,當天早上在牛根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國恭帶領下,他們體驗了鳳林地區客家村落的風貌,瞭解村落農家休耕後種植綠肥與生質能源的狀況,作為論壇前的熱身操。

鳳林地區人口老年化、人口外流迫使農村休耕面積達80%。蔡建福表示,政府推動種植綠肥作為休耕補助用意好,但種植綠肥噴灑農藥卻無法真正讓土地休息,對環境也不友善。目前地方開始嘗試種植生質能源作物,生產的綠色能源便作為農村的必需用電。為了讓看似難解的生質能源製作易於讓村民接受、融入社區,蔡建福表示除了製作簡易提煉器之外,從種植、收成、提煉與運用每個階段都納入社區參與,也作為孩童環境教育的一環。野性中國陸俊對於能源作物的產值提出特別感興趣,蔡建福表示,種植大豆100公斤可產出約15公斤的油,花生則為25公斤。

簡易提煉器蔡建福指出,因為提煉過程最後的蒸餾階段成本高,目前僅用在家庭使用,而爐具改善也是重點之一,他蒐集過的爐具有瑞典的、越南的,還有軍隊的,也訂製、測試過各種器材。有趣的是,簡報中提到共軍柴油爐,引起現場大陸人士會心一笑,兩岸政治上的紛紛擾擾,在民間環境議題交流的情境下,已顯得微不足道。

在能源議題其他面向方面,鍾寶珠認為應從供需擬定能源政策,已花蓮為例,台電本身提供的資料已清晰呈現花蓮電力供應呈現飽和,對比台電在中央山脈保育廊帶保護區週邊建造水力發電廠的矛盾,政府應該取消水力發電11%配比政策與開發案,將經費投入於社區小型太陽能或生質能發電。而栗力從源頭減量看能源宣導的成果不凡,如攝氏26度空調節能行動結合十個中國大陸NGO以及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十個省份共同發起,已獲得迴響;今年中央及北京市政府都起而響應,規定辦公區域空調溫度不得低於26度,北京市政府也從民眾中招募節能檢查員。

為期十天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邁入尾聲,環島一週29日回到台北,承辦單位表示只是兩岸合作交流的開始,為了讓這段交流能夠延續,廣發邀請台灣NGO在台北紫藤廬舉辦送別會,在場台灣與中國廿多個NGO都利用這個難得機會交流與討論未來合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