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營建署為推廣海洋保育觀念,並宣傳「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上週末(2、3日)在澎湖與屏東,各舉辦了一場「發現海洋新魅力─海洋生態保育營」活動,針對當地的國中小生舉辦推廣海洋保育、永續漁業的課程,希望能夠將海洋文化向下扎根,讓更多學子認識自己鄉土海洋文化的特殊與珍貴。
澎湖子弟首度與東沙相遇 種下海洋文化傳承種子
「想不想去海邊哪?那就要仔細聽老師說什麼喔?」在主持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謝璧如與來自馬公市、文澳國小近80位的國小生對話聲中,讓整個會場在有趣童言童語的對話聲中「強搶滾」地開場。也是澎湖文澳村人的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長官陳啟昌先生回憶,20年前回文澳,媽祖廟前幾十公頃的潮間帶竟然化為海埔新生地,許多海洋生物也因此消失,十分令他震驚。他表示:「我們需要更多人認識海洋,了解她,才會愛她,珍惜她」。
「今天的活動只是教育向下扎根的一環」,澎湖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澎湖科技大學海洋運動與遊憩系吳正隆主任接著說,「在地的文化與傳承需要更多在地人士參與。」並十分感謝致力推動在地海洋文化教育的蕭長汰、黃新真夫婦,同時也是澎湖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會員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承辦此次的活動,也謝謝在澎湖縣農漁局與湖西鄉公所在硬體與書籍不遺餘力地協助。
現任澎湖水產試驗所研究員張戴陽先生首先針對澎湖和東沙對於兩地地理背景的比較,讓小朋友的認識東沙,也更進一步珍惜家鄉的海洋資源。東沙和澎湖的海洋特色大同小異,澎湖坐船到東沙好天氣大概是18個小時,但是澎湖的生活條件和東沙相比已是五星級的享受,小朋友要知福感恩。他也提醒學生到海邊要有敬天的態度、保護的裝備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態度。也同時鼓勵小朋友「老師說的不一定是對」,希望小朋友能夠以合理的懷疑透過觀察,提出問題,才能最為海洋第一線的看守者。「要怎麼分魚是被毒死的?還是被炸死的呢?」小朋友問道:「被毒死的魚,眼睛的魚眼放三天也不會模糊;被炸死的魚內臟會碎掉,因此一切開魚腹會是水水的。」老師也提醒父母從事捕撈業的小朋友要適時地提醒家人避免「毒魚、炸魚和電魚。」
「你們是阿公、阿嬤或是爸媽養大的,但是你們的爸媽卻得從海洋中找出可以養活你們的食物,所以海洋是島嶼子民的母親。」致力於海洋文化傳承數十載的洪國雄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小朋友,「『蹓海菜』可以養活一家人,而澎湖現在的小孩只知道吃卻不知道從何而來,而老人家卻懂得海菜若連根拔起之後,生長就不易了,所以就要用特製的網撈起人類所食的葉狀體就可以永續的利用。」
澎湖總面積為127平方公里,退潮之後為164平方公里,其中有37平方公里為潮間帶,潮間帶是孕育許多海洋生物的搖籃,廣泛的潮間帶曾經是早期澎湖居民的生計來源之一,但為何如今的潮間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銳減?澎湖的潮間帶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值得關注的?「我們要推展的就是文化經驗的傳承,身為島嶼子民,不可不知海洋文化。」此次海洋生態保育研習埋下海洋傳承的種子,期待下一代子民能夠重現海洋風華。
林邊子弟拋開課本 體驗家鄉生態人文特色
屏東縣林邊溪口上週六(2日)很熱鬧,近80名來自林邊國中的學生,聚集在溪口溼地上觀察招潮蟹、彈塗魚、濱絲菟子、馬鞍藤,以及當地最主要的紅樹林物種海茄苳等等。在「螃蟹王子」李榮祥口號下,學子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靜靜蹲在沙灘上,耐心等待怕生的小動物出現。
負責籌辦現場活動的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總幹事莊雅蓉說,當地的孩子雖然身長在海邊,但假日有的孩子要課輔,有的好打電玩等種種因素,他們並不見得常有機會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因此,活動中除安排李榮祥解說海濱動植物外,另安排東沙海洋資源概況解說、參訪東港漁港與漁業文化文物展示館,並邀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鄭文騰解說台灣水產養殖的發展。
林邊溪在台灣21條主要河川排行20位 ,也是少數不受工業污染的河川之一,而台灣十種招潮蟹在林邊溪口就可發現8種,當地也是候鳥的休息站,常可見鷸科、鴴科等候鳥駐足。林邊國中學生在此觀察,是最佳的學習場所。不過海邊垃圾滿地,廢棄漁網、塑膠袋、寶特瓶等隨意棄置,李榮祥趁機機會教育,告訴大家塑膠垃圾氾濫的可怕。
而作為南台灣漁業重鎮的東港,也是學生們觀察體驗漁村最好的地點。東港文史工作者、現任東港漁業文化展示館執行長以逗趣的順口溜、吉祥話介紹漁民生活,吸引學生目光。東新國中教師陳秀珠則帶著學生們參觀製冰廠與冰塢,以及水寮溪畔的修船廠。學生們仰頭看著冰塊透過長長的運冰軌投入船艙,也忍不住駐足觀看,感受到書本裡沒教過的漁村生活。
一整天的林邊、東港兩地體驗,讓學生們充分體驗到海洋文化的特性,以及海洋資源對人類的重要,營建署東沙國家公園籌備小組蕭一鵬說,海洋教育從小開始,是保育資源保育的重要基礎,下一梯9日的活動將以林邊小學的學生為主,讓海洋教育更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