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趨勢報導(四)――保育先鋒非政府組織(上) | 環境資訊中心

2006年國際趨勢報導(四)――保育先鋒非政府組織(上)

2006年12月05日
作者:林炘

非政府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際保育組織全球保育運動的啟始,都是由非政府組織的運動開始的。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與活躍反映了舉世公認的事實,就是環境破壞的危機已經愈來愈嚴重且迫在眉睫了。通常政府在保育決策上的猶豫與緩慢,肇因於政府更容易陷入經濟與保育的兩難中,且國防、政治等其他事務也牽絆住的心力,因此非政府組織(尤其是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便在這個缺位中,盡力動用民間的資源,也設法爭取政府的認同,用各種的方式延緩環境破壞的速度。

從家門口到熱帶雨林

以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最亟需要保護的「熱點」(hot spot,即生物多樣性密度較高、較需要保護的地區)一般位於中南美或非洲等開發中國家;但居住在北美或歐洲的人,雖然關心環境的議題,但大多是將心力放在居住環境四周的污染狀況、水源清潔,以及氣候變遷等,若問大多數的人是否願意每年繳些稅金或捐些所得支持開發中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大約都會得到驚訝或否定的答案,也因此,支持全球性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保育工作,更加的落在非政府組織的肩頭上。

雖然非政府組織的捐款浥注主要來自民間的捐款,但其實很大比例的捐款來自少數極其富有的個人或公司。以目前全球性貧富不均的情形來看,非政府組織往企業的大老闆和大股東們挖取資源,是最快速的一條路,且在政經界位高權重的人,為了回應社會的期待和責任,也比較容易認同非政府組織所訴求的保育觀點。

從明星動物到瀕絕生物

保護區的選取包含了生態熱點(Hotspot),特殊地形,及特有瀕絕種的地區。(繪圖:黃智弘)在1980年代初期、保育意識開始萌芽的時候,為了吸引民眾的注意和支持力量,保育團體總是將目標放在又大又漂亮的動物身上,比如大熊貓、豹等大型貓科動物、熊、老鷹等,希望藉著民眾認同保育理念、進而化作行動保育這些生物的棲地;不過,如今的保育策略已經由這些大型的動物擴展到棲地裡的所有生物了。雖然瀕絕動物亦是相當重要的保育對象(通常大多數的瀕絕生物都是還沒有發表甚至發現的),因為瀕絕生物在棲地的要求上較為敏感,族群數量容易在環境改變時減少,因此要保育瀕絕物種,首要得保育他們的棲地、使棲地儘量接近原始的狀態;也就是說,若保育了棲地中大部分的生物,就更加可能保住了生活在該棲地中的瀕絕生物了。

讓生態保留區同時具有經濟效益

保育工作要長久永續,在地居民的參與絕對是必要的。當1999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試圖阻止中非洲的與林砍伐時,就有人說,歐洲和北美人先毀掉了自己的森林,卻阻止非洲人做相同的事;歐洲和北美人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生活,為什麼要阻止他們也得到較好的生活?這個意見也成為嘲解「永續」(sustainability)一詞經典的見解:我已經有我的了,為了保護環境,所以我不要你去拿你該有的;但是,如果砍伐與林的速度繼續,等到森林砍光,就真的什麼工作機會都沒有了,貧困也會更加嚴重,因此保育雨林需要更有前瞻性的綜合策略,就是保育與發展同時兼顧,讓保留區具有經濟效益。(待續)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