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07之步道運動:千里步道、動手參與、無障礙與無痕山林趨勢觀察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前瞻2007之步道運動:千里步道、動手參與、無障礙與無痕山林趨勢觀察

2007年01月03日
作者:徐銘謙(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去年有將近三分之一年不在台灣,躲開了電視上成天連續劇般播放的政治歹戲,在美國阿帕拉契山脈中,專心寧靜地參與當地一呎一吋修護步道的工作。出發前夕,黃武雄、徐仁修、小野發起「千里步道」運動,待我返國,在混亂的政局之中,行政院蘇院長也迅速提出了「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政策,這項計畫已經納入行政院「大投資」計畫之中,計畫名稱讓人想起張院長的「8100台灣啟動」、游院長時代的「挑戰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有充足的預算做後盾,令人不免憂喜參半。

相對於「蘇花高速公路」的快速,推動用兩隻腳走的慢速步道,毋寧是一種「慢活革命」;相對於「高山纜車」的迅即抵達終點,強調體驗過程與大自然互動的步道,則是「樂活思潮」的展現。儘管「慢活、樂活」已經被高度商品化、消費化,但是步道正是在這個意義之下,在環境運動中找到了她的位置,並且與登山運動、新能源運動匯流在一起,甚至使步道超越了體能運動的層次,而成為新的交通方式、休閒方式、生活方式、互動交往乃至參與鄉土的新趨勢。

高山纜車、高速公路的檢討聲浪

2006年北投纜車爆發官商勾結弊案,讓人們開始意識到,纜車並不會為當地人帶來好處,得到利益的只有經營政治關係的外來財團;不久花蓮六十石山纜車的經濟效益評估反映了這個結果,交通部長蔡堆主持會議決定,纜車鼓勵快速來去,無法促進當地民宿等服務業的振興,根本不符經濟效益。

同一段期間,「北東交通政策環評」的評估,也從交通改善替代方案與經濟發展定位,提出比蘇花高更具發展性的建議;經建會研擬的「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更鉅細靡遺地描繪出善用東部優勢的前瞻觀光發展政策。而強通雪山隧道的工程、經濟與環境成本,以及造成宜蘭社會層面的衝擊,都讓我們看到追求高速的後果。

從而兩者的反省,都指向了新步道運動的無限可能。

串連千里步道環台夢想

日本作家富木堅史生,2005年10月來台灣徒步環島79天,他的感想是:「台灣是不適宜人走路的地方」,促使長期思考解決「鄉野三害」的黃武雄決定發起千里步道運動,所謂「鄉野三害」是「1.一路阻斷你走入風景的紐澤西水泥護牆;2.強光照射讓你瞳孔萎縮的水銀燈;3.殺草劑把花草燒焦死寂枯黑如煉獄的痛楚」,隨即就有網友回應,還有另外兩害,就是「4.公共工程在步道上一路鋪上石階、木梯傷害自然植被;以及5.行人路權被各種障礙物佔用,甚至沒有騎樓、人行道的空間」。

在今年兩次全台齊步走的大型活動過後,千里步道籌備中心開始思考新的運動方向。步道唯有走出去才能串連起來,而哪裡才是好的步道,需要在地人的參與勘定,更需要在地的故事賦予步道空間更多意義。夢想不只是環台,更好是一張步道網,走路、騎腳踏車乃至新能源的慢車,都可以用來日常安全地行動,用慢速的旅行方式體驗在地、停留當地,這個包含多元的夢想,在社區運動的基礎上吸引了各方的參與,需要的不是政府速效發包工程衝里程數,而是鄉土常民對在地重新認識、串連既有的的步道即可。

動手做步道運動

地方上許多社區居民常會自己動手把步道空間整理成符合自己使用需要的環境,常見把廢輪胎、廢家具搬到戶外,甚至鋪地毯、止滑墊在自然植被上,對自然生態並不見得友善。也有些地方比如基隆大武崙海興魚路古道,當地的登山會因為步道泥濘又怕工程機具上山破壞,乾脆發起上山者挑碎石鋪路的活動;宜蘭二結圳步道,在鄉長帶領下自己動手做枕木步道。其實,現在風行的市民生態農園、自己種稻、假日棲地營造、生態池水生植物復育等趨勢顯示,人們喜歡親近泥土自然、自己動手做環境的經營。

美國、英國的國家步道,大都是民間團體的義工參與修護的,暑假在阿帕拉契工作中,學到步道清理、木樁邊坡、木梯石階、排水佈設、屋頂橋樑翻修,發現原來自己動手做步道,一點都不難。而且「做過不留痕跡」,只在真正需要佈設設施處做一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設計,相當自然原始。如果能把這些技術在地化,結合各地有意願動手做步道的民間熱情,做步道將成為退休生活、社區互動的人與人交流場所,在土地上共同合作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態步道。

NGO協力,牽手讓心無障礙

這兩年有九個NGO團體共同合作,舉辦帶領身障者走出戶外,親近自然的步道解說活動,剛結束的一年裡,已經拓展到水上獨木舟體驗活動。當政府還將觀念停留在身障者的社會福利時,523登山會、自然步道協會、蝶會、台大保育社、週週爬郊山、大自然推廣教育等團體已經跟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一起在推動身障者休閒的正常化;當政府還在規劃硬體的的無障礙空間之際,這群團體已經實際克服身障者出門的心理障礙,同時也致力於用人力協助身障者親近自然,讓他們體驗一個無障礙的軟體友善空間。

2007年度將嘗試跨越障別,在適合的活動中增加視障、聽障者與身障者的參與互動,活動設計將更細緻地考慮到不同障別體驗的特殊性,比如視障者聽鳥、聽障者的手語解說,這兩個障別可以協助推輪椅之類的;並且在同一場活動中,加入更多不同專業領域NGO合作,比如獨木舟結合賞鳥、陸上自然解說等。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身障者跨出家門、就近參與適合的短距離卻豐富的自然體驗,最好的方法就是所有的解說導覽活動,都有為身障者設計的活動可以參加。

Leave No Trace 無痕山林運動

從2002年福特「只是一個小水坑」廣告被迫停播之後,四驅車破壞山林、征服自然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2006年內政部正式通令禁止四驅車肆虐山林。對山林的態度並不只是從交通工具來評判,比如張景森曾說「纜車比步道環保」,或者有人認為兩隻腳走的一定比車輪碾壓破壞更少,關鍵還是在於人看待自然的態度是征服還是尊重。商業登山隊大規模上山造成的食物過量、垃圾滿山、改變動物覓食習性等爭議近來受到關注。

數十個登山團體在2006年底簽署了無痕山林運動宣言,引進美國戶外活動的七大原則,包括「1.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2.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3.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4.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5.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6.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物;7.尊重其他的山林使用者」,新的年度裡,各個從事戶外活動的團體將深化LNT(Leave No Trace)的觀念改革,將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擾降到最低。

「雙城記」開頭,狄更斯最常為人引用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朋友們,2007年不只是國務機要費的審判、立法委員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兩黨對決,在這個政治上最壞的年代,我們要憑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一個最好的社會,光是步道運動這五大趨勢,就可以找到很多參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