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生代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滅生代

代序《台灣人地關係初探》

2007年01月27日
作者: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

地球生命史自1980年代以降,進入「滅生代」!

21世紀正是大滅絶劇烈加速的時代!

地球球齡46億年,生命史30餘億年,從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生命大爆炸)、中生代(恐龍興起與滅絶),以迄新生代(現今生命之發展與晚近人類世代的堀起),有足够的理由預測與宣稱,今後,恐怖的「滅生代」業已登場而熾熱公演。

英國NEF(新經濟基金會)估算,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量超過地球的永續能力是謂生態負債,換算成每年的時間點,則世界於1987年12月19日首度成為「生態債務日」,也就是說,1987年地球所能生產的總產值,在12月19日用罄;1995年已提前到11月21日;2006年則在10月9日起進入赤字,而且,每個國家的耗損量不同,不同國家不同負債日,英國在2006年4月16日即已宣告「負債」。

此之謂「卯吃寅糧」,則台灣如何?依我粗估,台灣人在2007年的元宵節,已經吃掉中秋月餅與冬至湯圓矣!或說上元早已吃光中元普渡品!

另兩個估算人類耗損自然資源的指示值,謂之「生態足跡」與「生命行星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LPI),前者以養活一個人的土地面積的需求量來計算;後者乃測量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

多年前,一個美國人的生態足跡高達10.3公頃,孟加拉不到0.5公頃;1996年,養活一個台灣人被估算為4.34公頃,該年台灣人實際的消耗量,是 29.1倍台灣土地的面積;2006年全球每個人的生態足跡平均為2.2公頃,但維持地球可永續或再生承載量的理想值只有1.7~1.8公頃,當然,此數據再度提醒,地球早已透支矣。

準此估算,到2050年,人類的需求將是地球所能生產的2倍,但是,2050年地球還有沒有生產力?

僅僅以海洋漁獲等來檢驗,2006年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海洋已發現200個「死區」,較之2004年增加了34%;英國《科學》期刊警告,2003年全球29%的公海漁類處於枯竭狀態(漁獲量降至原先數量的10%以下);1994年至2003年,全球漁獲減少13%,他們計算,到了2048年人類幾乎沒有海產可吃!而且,屆時,全球海平面有可能飇漲0.5公尺。

2006年9月下旬測量,南極臭氧層的破洞區創新記錄,達2,740萬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積還要大,即令溴與氯的排放量已大大降低,但恐怕得到2065年臭氧層破洞才能解決。

全球農業議題如何?林業問題如何?地球熱化大議題如何?林林總總的環境困境、劣化速率,無一不是觸目驚心,英國科學家羅夫洛克宣稱,目前全球65億人口,至下個世紀最多僅能存活5億,這是危言聳聽、無的放矢?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是杞人憂天、販賣恐懼?人類真的無可藥救?

另一方面,聯合國大學開發經濟研究所報告,全球65億人口假設區分一半富有、一半貧窮,則一個人只要擁有7萬4千8百元台幣(1美元=34元台幣計),就屬於富人。

一個擁有207萬4千元的人,即可躋身全球前10%的富人。

一個擁有3,400萬元的人,就是全球前1%的最富有的人。

全世界約32億5千萬的人口,合計只擁有全球1%的財富。

全球1~2%的富豪,掌控地球一半的資源。

台灣至少有5萬9千人,擁有超過3,400萬元資產,躋身百分之1的世界富豪行列。

2006年,有個台灣人到大葉高島屋,1次刷卡金額484萬元購買田崎真珠;也有個台灣人到京華城,1次刷掉300萬元;同一年間,全球平均每3.9秒餓死1個人;台灣「奢侈達人」一把情人花、一口XO、一匙冠軍米、一夜帝王套房…動輒數萬數十萬。朱門酒肉臭而哀鴻遍野、枯骨成山?

全球貧富兩極化,資源分配與消耗極端不均,一小撮人主宰並斷送全球的未來。台灣,在夾縫中打帶跑地滲透,進入劊子手行列而沾沾自喜。

台灣只有一個黨,謂之「拚經濟黨」,是全球「資本主義黨」匿名的支部。

「全球異文化、任何事件案例、觀念,總有抗衡,甚至對立,在近年來的台灣,對決、對立嚴重的程度更是匪夷所思,然而,整個國家存在一項最大弔詭,只要提到『拚經濟』,則上下輸誠、薄海歡騰、全民擁戴,幾乎沒有任何雜音」,「究竟除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之外,有沒有另外一種經濟體系,可以撥亂反正,搶救奄奄一息的地球?」

年輕的林季嫻捧著她即將出版的新書如是說,並徵詢我對她繼續唸經濟學博士班的看法,她接著強調「當生態系、環保團體在關注人類前途、地球未來之際,如何切入勝賽海嘯的資本主義惡魔,毋寧才是有識之士不能逃避的關鍵課題」;「資本經濟是慾望的問題」!

林季嫻小姐,在就讀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期間暨之前,從來都在協助那全球1%的富豪,如何賺進更大把的花花綠綠,如何買空賣空,製造世界更大的不公不義,她自己却赤貧如洗。

她嗅覺敏銳的程度無以倫比,她深諳商場世界的每根毫髮波動,她更洞燭慾望街車底層的任何人性,於是,她辭職,離開金碧輝煌的商場圈,嘗試摸索人性最後的希望與慈悲。

林季嫻的處女作《台灣人地關係初探》,由台灣經濟層面,探討人地關係的結構命題,跳脫近年來台灣習慣性之引述西方「土地倫理」論議的方式,足以引發國人反思經濟發展的目的與未來,更為台灣環境運動拋磚引玉,直逼「自然生態體系」相當於「自然的經濟體系」的原意;林季嫻以極小博極大的手法,暗示她潛在渾厚洞燭的智能,有可能開創今後思惟的新途徑,我樂於為其大作向國人推薦。

西方科技文明、資本主義霸權蓆捲全球,導致大氣候等環境因子全面劇變,自然資源耗竭且蹧蹋賤用,而自然生態系或人類的原鄉迅速瓦解,這股「空前絶後」的經濟體系背後,是個人放任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以及放縱式的民主制度,更深層的根源問題是,人種的身、心分離演化,因為,有生命史以來,只有人種是極度使用工具、發展技術,且傳承、累聚、加成,但身、心分離,不成神必成魔,而很難成為一個正常人。

當代社會全面強調「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而不願思考「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謂政府,也忘了它應提供人民「需要」,而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的「想要」,更更重要的,政府必須照顧當代、世代的公義,從根源反省資本惡魔之將慾望徹底解放,假借魔幻毒癮式的消費,行使漫無止境的短暫耗竭。

一個現代人所使用的資源與能源,是原始人的3千倍,幸福、健康、自然的價值觀顯然完全被顛覆;全球化不是全球毁滅化,永續化是扭轉現今主流的價值觀。人地關係、人與自然、人與未來、人與生命長河的龐雜關係網,有待更有力、更無為與無所不為的主體性、內在靈魂來重新尋覓新出路。

全球化是異形,變態到將西方文化及霸權,複製、移植、傳染到不同文化系統,消滅人類可能性的生機;台灣人沒有必要移植原本並不存在的病態,當台灣人全然拋棄自己的人地關係,拚命探討西方的「土地倫理」,好似沒生西方文化病,却猛吃別人的藥,不僅沒能治好欠缺靈魂症,只滋生新癌症。我同意深入瞭解西方的人地關係、土地倫理,但反對欠缺主體的妄想症。

面對台灣人、台灣土地、人地關係的事實與現實,林季嫻的作品已跨出一小步,書中龐多問題、議題,複雜得無以複加,但絶大多數並非論議所能解決,然而,現今智能衰退,拚經濟掛帥的反智漩渦中,我欣見新嘗試,林季嫻加油!

本文轉載自陳玉峰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