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海洋絲路的昔與今 | 環境資訊中心

烏坵‧海洋絲路的昔與今

2007年02月02日
作者: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民眾自己開小船到大坵看著月亮逐漸亮圓,算一下日子,2月2日剛好是農曆十五,趁著漲潮之際是登上烏坵嶼的最好時機,這個座落在湄洲灣外20浬處的小島嶼,被海包圍著,由潮汐刻劃著烏坵的生活圖騰…

若是你詢問三、四十年前曾經在烏坵待過的阿兵哥,他會跟你說這裡對外聯繫都要配合著農曆,每逢初一、十五每個月兩次的大潮,載運著阿兵哥、書報雜誌、書信,以及島上將近千人所需的水、糧食、罐頭等生活物資的船班才好靠岸。現在船運好一點,每十天固定有一個航次,也仍舊照著潮退來決定時間。

出身烏坵的高丹華跟我分享一個故事:早期物資缺乏的烏坵,要領取從台灣運送過去的救濟衣物必須靠抽籤,而烏坵的抽籤文化,竟然連漁民要出海捕魚也靠抽籤來決定順序,並且實行了數十年;烏坵海域屬於大陸棚淺海區,擁有豐富的漁產資源,但是高丹華說他們知道資源是共享,所以便將烏坵近海分為數等分,讓大家公平按著抽籤順序,輪流在自己當週的地盤捕漁。

現在長住於此的卻只剩下二十多戶人家,與曾經作為漁人暫居的海上絲路、高達一千餘人居住的烏坵嶼的景況不可同日而語;在國共緊張時期,是因為反共救國軍及游擊隊的進駐,漁民捕魚受到限制,但現在著實是因為沒有魚可以捕了!政府宣布解嚴後,中國大陸漁船開始肆無忌憚地進駐烏坵附近的海域,無限量的捕撈下海洋資源銳減;偶後,因為漁獲量少乾脆用炸魚的方式,於是又成了一則現代版牧羊人寓言(參考《海洋的悲劇? 世界溼地日邀請你共譜「新牧羊人寓言」》一文)

沒有漁獲,漁民只能離開烏坵往台灣謀生,在國軍實施精實方案、烏坵嶼的駐軍減半後,過去仰賴軍方生意的商家也少了,其餘留居於此的鄉民僅剩老人家了,現在,只有在每年採收紫菜是島上最熱鬧的時刻;農曆八、九月,鄉民將螺殼燒成石灰灑在潮間帶,清除岩面的微生物以便紫菜自然著生,在冬季盛產採收期,部分居住在台灣的烏坵鄉民才會返鄉幫忙。

烏坵由輝長熔岩構成大烏坵、花崗岩形成小烏坵所統稱,特殊地質並不適合農作,鄉民運用智慧將花崗岩石作為紫菜田,成為目前烏坵嶼的主要經濟來源,高丹華談起烏坵的特產──紫菜,是驕傲的,但是心情也沉了下來,因為烏坵嶼原本並不是只有種紫菜!

婦女正在採集野生紫菜高丹華說,因為這年暖冬,烏坵的紫菜採收狀況並不佳,其他包括過漁炸漁、海洋污染都是值得關切。但是漁村的沒落並不僅是經濟收入的減少,而是接踵而來的社會、生活層面的問題,島上基本生活及醫療設施缺乏的問題仍未解決,只是在造成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的元兇未決、鄉民人口外流下,讓島上唯一的學堂──烏坵國小於1992年停止招收後,僅剩下老人家留居的景況下,更顯嚴重;這還沒有提到相隔約20公里的大、小烏坵之間,交通主要還是靠老人家划舢舨往返。

烏坵到底有多大?聽聞曾經外調到烏坵嶼的阿兵哥回憶,他在幾位同袍商議後作了一次環島步行,結果只花了不到廿分鐘就繞了一圈,然而小小的島嶼卻孕育出大大視野的孩子,從反核廢料開始投身社會運動、現擔任民進黨部族群事務部副主任的高丹華談起,若是七、八年前被問及最大的想法,她一定會說希望讓烏坵嶼能獲得更多它應該得到的照護,但是這次訪談過程,高丹華不時提起蘭嶼離島建設、金門青年就業,甚至原住民的問題,如今她所關懷的是弱勢團體及族群議題;「台灣之於國際不就像烏坵一直希望台灣可以好好關心它嗎?」只是談起烏坵,高丹華還是憂心。

參考資源:

大自然雜誌86期,「烏坵‧ROC」一文(公共電視新聞部柯金源撰文)
《發現烏坵嶼》一書(高丹華編著)
2003年發現烏坵嶼人文影像展手冊(烏坵鄉公共事務協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