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態這一行的學習典範 | 環境資訊中心
科學與人文

動物生態這一行的學習典範

2007年02月09日
作者:林曜松(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編按:本文是1月27日「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專題演講內容,該研討會為動物生態研究領域一年一度的盛事,會中公佈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為生物學特殊貢獻獎得主。林教授長期為台灣動物生態界開創新的研究領域,廣泛地為生態保育界教育英才,特收錄其專題演講內容,讓讀者諸君認識動物生態學這一行,可以做些什麼。


林曜松老師我將於今(2007)年8月退休,回顧我的教學生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培育了不少研究生,其中有十位目前仍在學,其餘的畢業生均能在工作崗位上貢獻所學,而且表現優異。這是我身為教授最感欣慰的事。

30年來經歷這些研究生就學、畢業、立業的歷程,不但令我欽佩,也覺得他們的經驗可做為想參與生態這一行的年輕朋友之借鏡。因此,我以他們的成長歷程做為今日演講的主題。

在台灣,動物生態學這一行,始自1970年代,當時的動物生態學者只有個位數,但三十年來,成長迅速,研究領域也漸趨多元,如今獲得動物生態博士學位者已近八十位(不含昆蟲與海洋生物學者),碩士學位更超過伍佰人。這幾年來,看著我的研究生們一個個畢業,他們的就業出路,郤是我一直掛心的事。然而,他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就業的多樣性是我始料未及的。

20年前,我以為動物生態學畢業生只能在理學院內服務,如今我的學生不但服務於預期的生物系、動物所與生命科學系外,在觀光學系、地理學系、景觀學系、植物學系、森林學系、生物資源學系、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所、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等也皆有不錯的表現機會。此外,有十位研究生在中學任教,以及十位服務於基隆市政府、環保署、環保局、國家公園、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與台北市動物園等單位,展現的多元就業機會,令我十分驚訝。

分析這些學生在就業上優異的表現,我認為原因可歸納於以下六項:(1)因從事有興趣的研究而培養了思考的能力;(2)藉由參與讀書會與担任助教而培養了溝通的能力;(3)參與學長的研究,提早培養個人興趣、研究的能力與人際關係;(4)學長的努力與成就,足可成為學弟妹的典範;(5)實驗室內研究主題的多樣性,培養了同學們較為廣泛的見識;(6)同學們自尋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培養了其獨立學習的能力。總之,努力、獨立學習、溝通能力、人際關係、思考能力都是當今重要的就業能力。

我的學生中,有喜歡純學術研究者,可以在很好的國際雜誌上發表文章;也有的熱心教育或保育,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我的意思是不要侷限在哪一個領域裏,行行可出狀元。

21世紀雖只過了6年,但是時代的潮流變化快速,連公家單位的永久性職業,都將不再有完全的保障,但社會對人才的渴切需求,是不會停止的。因此,建議同學認真了解自己的興趣,在興趣中發展各項能力,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喜歡的工作及事物,也要儘量多元化,如果你能把眾多喜歡的事物整合起來,就會互相加分,找到最好最適合的工作。更何況興趣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與周遭的變化而改變,說不定改變後的興趣,變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標。希望我的研究生的努力過程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那麼各位同學也會像前輩一樣,找到好的出路。

編後記:這次研討會值得一提的是,會議資料均開放上網下載,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研究題目,如艾氏樹蛙雄蛙護卵行為、金門島栗喉蜂虎的生殖群聚選擇…。動物生態研究的應用包羅萬象,舉凡保護區的經營管理、環境影響評估、生態工程設計等,均與動物生態研究息息相關。從中也能認識到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與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從2007年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