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校園 樂園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田園 校園 樂園

2007年02月15日
文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志昌(公共電視記者)

美濃鎮龍肚國小的操場旁,六年忠班的學生即將要上一堂很特別的社會課走出教室,頂著冬天暖暖的太陽,美濃鎮龍肚國小的操場旁,六年忠班的學生即將要上一堂很特別的社會課。這堂課的重點是人與環境,學生們雙手空空,根本沒有人帶課本,因為大自然本身,就是現成的最好教材。

龍肚國小的教導主任黃鴻松是土生土長的美濃人,認為過去的教育欠缺環境認識與社區生活,所以希望透過美濃特有的水圳,加強孩子對生態環境和家鄉生活的理解。

龍肚國小周圍布滿早期農業時代建立的水圳,黃鴻松索性當起嚮導,帶領學生走田埂、穿越樹林,一起尋找水圳。全長60多公里的水圳,是高雄縣美濃鎮的農業之母。除了灌溉功能之外,水圳在龍肚國小也是一門重要的環境課程,12年前,龍肚國小將水圳引入學校,興建教學與過濾廢水兩用的生態園區。

學校廚房、洗手間排出的廢水,全部都流入四個綠意盎然的小生態池。六年級導師李浩肇解釋,在這片小型溼地裡,小朋友可以親眼看到汙水淨化流程,還能跟昆蟲花鳥交朋友,認識各種水生動植物,孩子在龍肚國小生活,可以直接向大自然學習。

11個班級、300多位師生,龍肚國小的規模並不大,也因為如此,學校幾乎沒有足夠的人力與專業來處理生態園區內外來植物的問題。對此,李浩肇表示,雖然原先想種台灣本土的水生植物,可是因為園區內的福壽螺太強勢,所以大部分的本土水生植物都無法存活,再加上生態園區本身負有過濾的任務,學校只好留下如水金英、槐葉蘋等外來水生植物,盡量先讓過濾池能運作起來。

美濃鎮龍肚國小          龍肚國小的教導主任黃鴻松是土生土長的美濃人          水圳是美濃的農業之母

外來植物入侵的情況,很難在一時之間解決,不過經過長期的努力,龍肚國小已經用水圳把校園也營造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

引入水圳的水,讓龍肚國小整個環境活絡起來,3年前,龍肚國小更進一步將孩子帶進社區下田種稻,希望將美濃特有的農村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到了今年,甚至還有鳳山市歡喜讀書會的小朋友,一起來共襄盛舉。

無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參加插秧活動的人們,個個用以最快的速度捲褲管、脫鞋子。雖然天氣很冷,但大家鬥志高昂,一片一分大的田地上,有60多位農夫同時插秧。跟真正的農人比起來,這群菜鳥農夫既不優雅也不專業,不過他們卻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城鄉交流。歡喜讀書會負責人陳美玲感動的說,平常吃飯很容易,但輪到自己插秧的時候,看到還有一大片都插不完,全身又腰痠背痛,的確可以想像農人的辛苦,趁這個機會給住在都市的小朋友體驗農村的生活與智慧,實在很難得。

睡蓮花           槐葉蘋          龍肚國小更進一步將孩子帶進社區下田種稻

對稻米的感動、對大地的感謝,是從下田那一刻開始的。龍肚國小把這樣的心情分享給更多的人,也已經體會到,唯有超越學校圍牆,教育才可以創造更多可能。

龍肚國小原本是農村的一部份,師生們現在努力的,是找回過去的農村,重啟龍肚國小與社區的對話。黃鴻松感慨的說,學校的學習本應該要與社區生活結合,就是圍牆外的知識,不能因為課本寫沒有就不教,龍肚地區本來就是農村,也是美濃的米倉,如果連這裡的孩子都不知道稻子是怎麼來的,那麼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水圳的智慧在生態園區呈現,稻田跟學校沒有距離,在不斷的嘗試下,農村的生命經驗與價值已經慢慢萌芽。田園與校園的結合,也讓龍肚國小逐漸成為一片學習樂園。

跟真正的農人比起來,這群菜鳥農夫既不優雅也不專業          秧田          龍肚國小原本是農村的一部份,師生們現在努力的,是找回過去的農村,重啟龍肚國小與社區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