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承諾」 以大地之愛航行地球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夏威夷承諾」 以大地之愛航行地球

2017年05月16日
原文世界保育大會產出;本報楊鈞銘翻譯,陳維立、王鑫審校
編按: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每四年舉辦一次世界保育大會(IUCN 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這個會議吸引數千來自政府部門、民間社團、原住民、企業和學術界的先進與決策者,為保育環境以及探討「大自然給我們的因應(解決)全球挑戰的裝備」的問題而前往參與。2016年「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WCC)在夏威夷舉行,本文為該會議產出的文件,以一紙承諾讓我們繼續在未來這個迷茫的海洋上航行地球。

2016年9月1日至9月10日,超過一萬名來自政府部門、民間單位、原住民社群、宗教信仰團體、私部門與學術界領袖在夏威夷齊聚一堂,參與一場歷史性的重要會議。本次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世界保育大會的主題是「十字路口的星球」(Planet at the Crossroads)

本次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世界保育大會的主題是「十字路口的星球」(Planet at the Crossroads),貼切地反映出這世界需做出嚴肅的選擇與行動,藉此扭轉環境的惡化,並確保地球的健康與宜居。

大會中,我們確認那扇邁向永續、利用基於自然為基礎的解決途徑 (nature-based solution)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中。人類必須面對如物種存活、生態系統衰退和氣候變遷等重大全球性挑戰,以及這些挑戰對人類生命、福祉的深遠影響。

在《巴黎協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雪梨承諾》、《愛知目標》、《地球憲章》與《檀香山外來物種入侵挑戰》等基礎上,世界保育大會是一個特別的機會,使不同的聲音齊聚一堂,以夥伴關係與協作的精神尋找共同點。

雖然科學持續告訴我們,地球如何提供了維繫人類的生命與福祉不可或缺的環境;我們仍然經常未能體認到自然提供的利益。因著無知、蓄意、自滿或腐敗,我們持續破壞生態系統(與其供應的服務)、生物多樣性、地質多樣性,以及傳統中生物與文化的關係。

而理解「自然保育與人類進步並非互斥,而是實現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正是一個替代的取徑。

我們必須對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採取全然的改革,尤其需注意如何使我們的生產與消費行為模式更永續。我們必須意識到人類的健康與福祉取決於健全的生態系統,也必須認知每種形式的生命都有它的價值——無論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

我們正面對著席捲世界的巨大改變力量,例如氣候變遷、戲劇化的社經與性別不平等,以及對消除貧窮的迫切需要。與會代表們確認,不論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和科技上,都有藉以支持、甚至提高地球自然資產的方式,來促進人類福祉的、穩妥可靠的選擇。環境相關法規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發展建立與加強。超過50個國家已經設立環境法庭就是一項振奮人心且必要的發展。

夏威夷的地方脈絡

夏威夷,位處太平洋的心臟地帶,為2016年世界保育大會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場景、脈絡:融入了「阿囉哈精神」及「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傳統。「大地之愛」(Aloha ʻĀina)是夏威夷原住民承繼的傳統與文化,包含相互尊重與服務自然界的承諾。這座島嶼的場景脈絡點亮了未來幾十年保育方面的三個關鍵議題:

  1. 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之間的聯結,以及它們的保育與永續性需要傳統智慧和現代知識的結合。
  2. 全球海洋對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生計的重要性。
  3. 棲地消失、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不永續的開發與污染等造成的、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上述的議題藉此次大會向全世界呈現,並提供機會來研究以自然為基礎、肯定生命的解決途徑,以及政府、公民社會和私部門各自在發展和供應上的角色。全球體現「大地之愛」,能協助因應我們面對的巨大環境挑戰。


全球體現「大地之愛」,能協助因應我們面對的巨大環境挑戰。圖片來源:Justin De La Ornellas(CC BY-NC 2.0)。

大會中確認的機會

為了推動建構「保育文化」需要的轉型,並顧及尊重人權與性別平等,我們需要支持自然,為自然組織志同道合的夥伴,並論述人類社會正在改變自然與世界的狀況。

1. 耕耘保育文化

1.1 連結靈性、宗教、文化和保育

世界上豐富多樣的文化與傳統信仰,是我們倫理價值的主要來源,並提供我們評價自然的方法的見解。當我們開始重新學習如何與自然世界融洽相處,而非主導自然,原住民的傳統智慧具有特殊意涵。而在世界各宗教的許多言論中,教宗方濟各第二道通諭《願祢受讚頌》、《伊斯蘭全球氣候變遷宣言》和《宗教界給世界領導人的氣候變遷聲明》也都提供了不同的洞見。

解決途徑:為了創造更強大的保育文化,我們必需超越單純的科技途徑:原住民、年長者和世界上豐富的信仰與屬靈團體等的價值觀和智慧,提供我們「與自然連結」方面更深層的理解;也告知(inform)社會在金融、技術、工業、治理和法規系統方面必要的轉型變革。為了廣納這些洞見,精神領袖與保育團體需要共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價值觀並連結彼此。藝術家、教育家與創意者都可為此擴大中的願景盡一份心力。

1.2 要引進並賦權青年

我們需要一場全球運動來培養社會各階層的年輕世代,連結自然並以行動支持保育。我們需要去經營,並增加年輕人的能力與治理機會,讓年輕人投身為這星球工作,共同創造一個持續的保育文化。在此日益都市化的世界中,人們——特別是兒童——鮮少有機會去體會、連結自然世界。在永續方面,年輕人是重要的權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但卻可能認為保育與他們無關。

解決途徑:當航行「地球島嶼」的時候,我們仰賴「年輕人之風」來充滿我們的帆。他們的活力與創新能催化與鼓舞保育行動。所謂培育年輕人,包含需要讓他們接近大自然,並投身於保護區和公園——尤其是在城市區域中或附近的公園-它們提供領會大自然奧秘的經驗,使年輕人提升自己成為保育的支柱。科技可協助提供方法來交織連結。保育團體有責任幫助青年,啟發那些尚未能關心自然的人;鼓勵那些已受到鼓舞並且在發展自我能力與網絡的年輕專業人員,並如同導師般藉由奉獻時間和經驗——讓他們明白:你們需要學的正如同你們需要去教的一樣多。

2. 回應地球在十字路口的挑戰

2.1 維持全球糧食供應和保護自然

當傳統農業區、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正逐漸消減,水資源也已趨向枯竭、退化,人們對糧食供給的需求導致農業的集約化與工業化,水產養殖也一樣。生態群集與演化進程被瓦解;殺蟲劑、除草劑和化學肥料的持續使用,影響了支撐我們糧食生產體系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而且我們還得承受農作物遺傳多樣性的損失、淡水與海岸生態系統的優養化,以及授粉系統的崩潰。傳統農耕正遭受壓迫,相關知識也正逐漸喪失。

解決途徑:全球糧食安全需要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益、降低糧食在供應鍊上的損失以減少糧食浪費、改變糧食消費偏好和確保水資源的持續管理。我們需要迫切迅速地創新知識,運用這樣的路徑圖(roadmap)以改革我們複雜的糧食生產、消費體系,使他們不會降低所依賴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這將需要整合目前分散的組織與倡議,並根據國情改革現行的、適得其反且不正常的補貼、稅收和其它獎勵制度。我們必須加強食品生產系統的管理體系。雖然我們也必須提高糧食生產的總體效率,但我們還是必須保持農作物遺傳多樣性與在地生產系統。

2.2 保護世界海洋的健康

世界的海洋和依賴海洋的社群,正處在巨大且史無前例的人類壓力下。海平面上升與自然災害不僅影響人們生計,也威脅人類安全。具毀滅性、非法且不永續的捕撈,使海裡魚群消失殆盡,也危害它們棲息與繁殖的場域。長期而言,採礦、汙染和塑膠垃圾威脅海洋生態系與海洋物種、破壞生命,並危及實踐永續發展目標。關鍵生態系如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完整性和韌性正受到逐步升高的水溫、陸域水流的減少和污染、過度捕撈、海洋酸化等的威脅。

解決途徑:在全世界,各國正張開雙臂擁抱幅員遼闊的海洋保護區,藉此取向支持海洋韌性和保障人類未來的安全。海洋生態系的生態過程(ecological process)運作規模宏大,在保育上需要相對應的努力。美國於2016年8月31日設立了帕帕哈瑙莫夸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保護區。法屬波里尼西亞以其傳統的「保護海域區」管理體系,宣布劃設「Taini Atea」海洋管理區:一個面積有500萬平方公里,約略半個歐洲大的地方,涵蓋了整個經濟海域。哥倫比亞也宣布已擴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馬爾佩洛動植物保護區(Malpelo Fauna and Flora Sanctuary)的面積四倍,來到2.7萬平方公里。在此之前,諸如帛琉等國家,政府已指定劃設數個大型海洋保護區。就另一種規模而言,地方管理的海洋保護區數目也正激增當中。整體海洋保護區的數量,目前已超越陸域的保護區,且增加的比例更呈現爆炸性的成長。然而,若我們要解決海洋所面臨那多重、相互作用的挑戰,光靠保護區是不夠的。連結不同的方法與工具,例如漁場和海岸地區的管理是必要手段。海洋暖化與酸化無法視而不見;海洋普遍存在的塑化廢棄物,它們對海洋食物鏈的影響等,需要我們設法徹底解決,以「關緊這源源不絕塑化物的水龍頭」。

2.3 終結野生動物販運

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每年為罪犯創造數百億美元的收入,並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有組織的犯罪網路與民兵的介入,對國家與國際安全、社會與經濟發展構成威脅。野生動物的非法貿易導致目標物種(target species)數目減少,並常常導致本土物種的滅絕。更使當地人民失去取用自然資源的權利,而這些往往是他們賴以維生的、社區完整性的和工作的依賴。

解決途徑:遏止這種非法貿易需要在許多方面一起努力,像是更好的保育措施來保護野生動物數量、透過法律本身與加強執法、改變行為來降低這些非法產品的需求,以及加強各層級的合作,包含在地社群更多的參與。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綜合手段來解決整個非法產品的供應鏈——從源頭到消費者——並涉及所有權益關係人、國家和地方政府與在地社群。真正的結果只能透過滿足當地人的需求才能實現,所以合法的經濟一定要大於非法的經濟。

2.4 經營私部門的挑戰

金融部門開始逐漸意識到,「投資自然」在自然資本存量與經濟收益方面產生利潤的潛力。企業部門也認知,維持自然來保護供應鏈與管理結構風險的重要性,特別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確定條件下;以及保育社群持續致力於促使每個人承認,確實有為後代及人類文明維護自然的緊迫性。

解決途徑:若有社區或公司能透過行動投入保護及復育自然,應受到經濟與法規體系的獎勵。相對的,破壞與削減自然的經濟活動,應被視為一種加諸於人類和更大生態社群存活與繁榮的承受力的經濟成本。對於公、私部門而言,使投資在保育上的資源顯著增加,這樣的需求是十萬火急的。吸引私人投資的前提,在於保育機會處處存在。此外,創建一套可供商業運作的公平競爭環境,並激勵私人投資以促進保育的「監管和政策制度」是必須的。最後,一個能包含及整合政府、公民社會和私人部門的方法,對成功至關重要。

2.5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是現今人類面臨的最緊迫挑戰之一。健康的生態系統——包含陸地、淡水、海洋與海岸——可以是強大的碳匯與集水區,為氣候變遷影響的韌性(恢復力)提供基礎。更好的管理、保育與復育,使一個低碳的氣候調適型世界,在兼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此外,基於生態系統的適應作法,有助於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中降低人類的脆弱性,也為在地社群提供顯著的共同利益。氣候變遷使外來種入侵的挑戰更加嚴重。《巴黎協議》認同這些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以及確保所有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性,包含海洋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解決途徑:《巴黎協議》確立國際社會接受了以下三項事實:氣候變遷確實存在,目前及預測的衝擊以及合乎科學規定的排放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是很困難。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途徑(例如設立保護區)已被廣泛認知是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的綜合手段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子;森林與泥炭地的復育就是一例。《巴黎協議》能否成功履行的關鍵,在於建立橫跨全體權益關係人的信任,尤其是直接參與減緩氣候變遷的原住民與在地社群的婦女。保育社群的貢獻也是不可或缺:包括提供降低排放的方法、幫助弱勢族群調適、管理對本地物種的影響、加強生物安全措施以控制和根除入侵的外來種,以及為了永續而發展共同利益。

結語:起錨,揚帆啟航

因著人類如此巨大的生態足跡,地球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正逼近臨界點,使所有生命的福祉與韌性(恢復能力)陷入絕境。保育團體在世界各地奮鬥,堅持著那些最珍貴、自然和具有文化的事物。改變的力量可能顯得無情。

情況十分危急。在我們大膽的期望、付出的力量與投入的心力之下,改革已成為必要。保育人士以對地球的責任感,團結一致地為世上一些最緊迫的環境挑戰提出解決方案。

在許多不同狀況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裡,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協助社群適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降低天災風險和支持永續生活等等議題上,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途徑已昭然若揭。

在有效管理的情況下,不論是陸地還是海洋保護區,它們的連結系統都為生物多樣性提供避難所,並為人類帶來廣泛的利益。這些保護區的生態系統服務有助於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我們的問題錯綜複雜,價值爭議不斷,而且未來情況混沌未明。我們需要強而有力的夥伴關係來執行所需規模的保護。我們需要在有關於與自然相處、激勵集體行動、確保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是否公平、公正且持之以恆等議題方面,有更深、更廣的全球對話。在迎向這些挑戰時,保育社群將因著人類由想像而來的創造力而更有勇氣;因著科學與傳統知識而更有能力;因著「Aloha Aloha ʻĀina」(「大地之愛」)的精神而更有啟發性。


在此採用學者王鑫 (2016) 的翻譯。

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是由195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雖然在中文「協議」與「協定」或可通用。但依照國際法領域,「協定」為國際間正式書信,有公約、法律約束力,而「協議」指由國家之間經由協商機制而產生或簽署的之文件。法語Accord de Paris 推動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在此採用協議精神稱之。

Aloha spirit. 「Aloha」是夏威夷人的招呼語,意即「你好,歡迎;珍重,再見」之意;Aloha也有「愛」(Love)的意思。

因為他們生活的年歲還長,將會因地球環境健康狀況而受益或受害。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