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毒化災 企業交流人員訓練 建立應變SOP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防範毒化災 企業交流人員訓練 建立應變SOP

2016年11月18日
本報2016年11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地小人稠,卻又化學工廠林立,產業規模高居世界排名第九。雖然屬重要產業,但國內化工業以中小企業規模為主的模式,也面臨一旦重大事故發生,該如何及時防救的難題。

環保署18日舉行毒化物管理研討會與頒獎典禮,檢討了包括大社工業區石化爆炸、高雄港碼頭化學品洩漏等事故的案例,也表揚了台積電、力晶、台塑、中鋼、中油等11家業者,分享他們改良毒化物相關管理的努力。其中中油甚至表示,研發出環保塑化劑。

環保署18日舉行毒化物管理研討會與頒獎典禮,攝影:賴品瑀。

「預防勝於救災、但不能無救災準備。」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為堅如此看待毒化災,更表示現今化學物隨處可見,絕非僅有化工廠需要準備,如學校等機關也需有受過專業毒化災應變的人力。環署副署長張子敬也舉高雄氣爆的經驗,指出當時環署的毒災應變隊第一時間到現場偵測洩漏毒物,甚至發生人員受傷的事故,「他們的防護設備不如消防隊」,但要爭取預算與編制時,卻遭「又沒什麼事」的輕忽態度否決,張子敬對此抱屈。

環署的毒災隊仍只是委辦計畫,透過相關學校聘用人員,不但所受保障卻遠低於警消人員,輔大環安衛中心主任吳文勉也指出,學生流動大,才訓練好了不久又離校,認為應該更朝建立系統化管理模式。而此次獲獎的機構,也的確有數個企業就是因為建立了管理程序系統、訓練系統而獲獎,如台積電、力晶、台灣志氯等。

不過,雖然年底前環保署將成立的毒物及化學物質管理局,首要工作是進行化學物登錄與建置化學雲,企圖掌握所有化學物質從製造輸入到使用的流向,但仍較類似資訊平台的功能,實際的稽查權責,仍依各項法令,分屬多各部會。環署表示目前並無打算全面收回至化學局。

下午的研討會,則分工廠實驗室、倉儲運輸兩組研討共12個案例,包括在工業區、科學園區發生的石化爆炸、醫藥產業火警事故,與碼頭貨櫃、化學槽車洩漏事故。一一審視應變過程及善後過程,並檢討直接與間接的災因為何。

大致而言,報告者大多指出,完整的人員教育訓練、確實的巡檢定檢,與建立事故應變的SOP,就是避免與減緩毒化災的要務。

例如仲信交通公司鄧鎮耀檢討彰化國道硫酸廢液槽車洩漏事故一案,指出當時除了現場人員判斷有誤,而延誤了搶救時間外,事故現場也缺乏危安意識,不但沒有有效劃出管制區,進入熱區的救災人員也未穿著防護裝備,甚至有人員在事故現場抽煙。

面對一連數件槽車洩漏事故,環署北區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新竹對王裕欣更指出,除了要加強貨車司機行車安全教育訓練外,公司也應要加強行車時間管控,以免有疲勞駕駛的狀況。

16-11-18-15-50-46-397_deco

中油因研發出環保型塑化劑而得獎,並預估市場成長將倍於傳統塑化劑。攝影,賴品瑀。

中油因研發出環保型塑化劑得獎,中油煉製研究所石化產品組組長王逸萍解說,是以加氫處理技術,使苯環結構飽和而轉化為無毒產品。與傳統塑化劑相比,硬度、強度皆與傳統塑化劑(DINP)相距不大,但生物毒性(魚類)LC50則由>0.16mg/L降為>100mg/L。王逸萍預估未來產量的成長率會倍於傳統塑化劑。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