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高發電效率 宜蘭地熱特殊保溫技術實測成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幅提高發電效率 宜蘭地熱特殊保溫技術實測成功

2016年12月02日
本報2016年12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國第一起民間地熱發電計畫「宜蘭利澤地熱」,在環評審查一路走得坎坷,至今尚未經大會確認通過。不過,2日上午團隊在陽明山一處地熱井發佈好消息,表示自行研發的同軸套管,經測試已可宣告保溫技術試驗成功。

計畫主持人高成炎表示,雖然慢了日本的團隊一個月,但這個保溫技術的實測成功,正是他們的取熱不取水的技術最重要的一環。不管是要在利澤工業區的大型發電,或是北部、東部的溫泉業者以自有井進行小區域發電,都有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研究成員林子淵手拿保溫套筒,強調保溫技術能大幅提高地熱發電效率。攝影:賴品瑀。

新技術減少耗能  無引發地震、污染困擾

宜蘭利澤地熱在環評中提出,要以閉迴路循環的方式,利用套管以同一批水來「熱交換」取熱。強調此法節省循環取熱的能量消耗,也沒有引發淺層地震的困擾,更不受地質條件限制。且不會污染地下水、也不可能帶出高礦物鹽熱水與有毒氣體逸散。

宜蘭利澤地熱一案目前已通過環評初審,仍待完成補件與環評大會確認。高成炎表示,雖然計畫預算上達10億,不過目前各界反應相當有興趣,但終要等確認通過環評,才能展開募資。

保溫套管內外側為不鏽鋼材質,當中裝填特製保熱材料。計畫成員、台大機械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林子淵解釋,此次選在台北市31號地熱監測井實地測試,結果顯示他們設計的保溫套管,取地下30公尺50°C熱水,引到地面時仍維持溫度。

高成炎團隊以30公尺深的台北市31號地熱監測井進行實測。攝影:賴品瑀。

保溫度佳  成發電效能關鍵

團隊模擬在5000公尺深的地熱井取熱,可保持降溫在60°C內,也就是說。5000公尺深的地熱約320°C,他們所灌入的水經地熱加溫後達到320°C,經過保溫管流到地面,還能保持在260°C;反之,若無保溫,到地面可能只剩下150°C,兩者差距便是發電效能的關鍵所在。

林子淵表示,根據現行菲律賓地熱電廠資料,鑽探到2000公尺地底320℃時,取熱到地表只剩165℃,降溫高達155℃。因此各國也競相尋找更好的保溫技術,日本也在11月時,宣告在大分縣實驗成功,早了他們一步。

適合小規模發電  溫泉業者也可用  

除了蘭陽地熱公司的101MW大型發電計畫可用外,地熱公司專員陳彥竹指出,此保溫技術也可運用在既有的地熱井上,例如雙北、宜花東的溫泉業者也可運用。溫泉業者的自有井溫度約為120至150°C左右,足以發電約50至100kW,供小規模區域使用,而這也是綠能的特點:分散。

陳彥竹指出,由於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台灣屬高地熱能源蘊藏區,工研院更估計全台地下2500公尺內的地熱潛能高達1GW。目前同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國家,如日本、菲律賓、印尼等,都積極運用地熱,台灣已經處於落後狀態。由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地質屬新生層且地殼較薄,比起古老的歐洲大陸必須下挖到5、6000公尺才能取得地熱,我們只需1、2000公尺就有了,應該善加利用。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