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新北市石門區,有座山谷,布滿幾何蜿蜒的田埂,成為北台灣面積最大的水梯田。田,很美,產量,卻很少,九成以上都休耕。「我不想以後這些地景,只有在課本上看得到。」當地居民陳國志,發願復耕。守,是保護、是堅持,也是依存。百年地景,遇上農民老化、休耕政策的考驗,僅剩的美好,如何守?
一窪窪水田,像是鑲在山坡上的鏡子,映著天空的顏色。居民稱這裡尖山湖,雖然叫做湖,卻沒有湖水,而是一片山谷,一百多年前,先民沿著等高線開墾,用這裡特有的火山岩,築起田埂,種起水稻。
不過,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記憶了,因為人口外流,良田大面積荒廢。居民陳國志說,原本梯田面積有160幾甲,目前有在種植稻米的,只剩3甲。
從小在這長大的陳國志,中年回鄉才開始學務農。不只人回來,他也想把希望帶回來。第一步,讓水滋潤已經陸化的田,開啟復耕之路。堅持不用藥耕種,一些從前常見,現在稀有的生物,像是七星鱧、紅娘華等等,正在慢慢拼回來。
活跳跳的友善田,這幾年成為荒野保護協會,經常進行自然觀察的地方。因為常來,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 尖山湖原本沒有福壽螺,直到今年,一位農友從外地買來一批筊白筍苗,意外帶進福壽螺,現在,已經有好幾塊田淪陷。
荒野保護協會的親子團舉辦活動,帶著小朋友到田間除螺,希望能為老農分擔一些手撿螺的辛勞。用實際行動,表達對農村的支持。荒野保護協會會員莊育偉表示,來這邊跟農夫說,希望吃到無毒的菜,在地人發現可以持續下去,或許這個社區就能變成無毒農業區。
有需求才有市場,有市場才能刺激供給,這會是衰老嵩山的回春良方嗎?年過50的陳國志,是社區裡最年輕的農夫,對梯田復耕著力最深,他期待社區能有更多田恢復生命力,最大阻力卻是農業政策,因為休耕補助,大部分農民選擇休耕撒田菁,他說,如果政策鼓勵水梯田復耕,或許就會有人願意做。
冬季的嵩山,濕濕冷冷,守護百年地景,一個人的力量絕對不夠,還需要凝聚社區,以友善農業為主幹,長出由內而外的強韌力量,才能逆轉頹敗,守住生命之光。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守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