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I新制紫爆不見了? 環署重申:「紅害」就啟動因應措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AQI新制紫爆不見了? 環署重申:「紅害」就啟動因應措施

2016年12月07日
本報2016年12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在本月1日推行新制,以AQI(空氣品質指標)取代原先PSI(空氣污染指標)、PM2.5(細懸浮微粒)併陳的雙指標方式,並以綠、黃、橘、紅、紫、褐紅六色燈號分級。但環團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擔憂「紫爆不見了」,批新制是大開後門、鴕鳥心態。

環署強調,新制上路後,在對敏感族群不良的橘色時就開始預警、對所有族群不良的紅色便展開因應措施。

7日上午,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與立委劉建國舉行記者會,理事長葉光芃指出,雖然認同環署將兩項指標合一是對的作法,但環署卻在PM2.5一項上,採用較為寬鬆的美國分級,且讓國人花了兩年才熟悉的「紫爆」消失,將造成認知混淆。

AQI新制上路,環團憂「紫爆」消失,社會大眾將失去警覺。攝影:賴品瑀。

強調「紫」與「爆」 環團憂新制混淆大眾認知

原本PM2.5的「紫爆」為70µg/m³,如今AQI則是PM2.5達35.5µg/m³就屬橘色、54.5µg/m³為紅色。

葉光芃指出,美國的PM2.5分級比起他國已較為寬鬆,但台灣的PM2.5分級卻仍採用美國1997年的舊版標準,例如PM2.5的「普通」訂為濃度15µg/m³,而非新版的12µg/m³。且新制將原本紫爆的70µg/m³一舉提高到150µg/m³才顯示紫色,造成國人已熟悉的紫爆消失。

葉光芃質疑,回顧過去十年,PM2.5超過150µg/m³僅有6天,新制將紫色訂到150µg/m³根本是刻意要粉飾太平,對民眾恐造成再次混淆,要求環保署儘速檢討修正分級。

葉光芃不但在意「紫」更強調「爆」,訴求空污的「天花板」很重要,以PM2.5一項為例,不該在70µg/m³後繼續往上分級。因為含有污染物就不算是好空氣,只能說是低濃度,而不能有「good」的概念,才是對國民健康負責。

葉光芃以日本為例,日本在PM2.5達到70µg/m³時,就會以颱風、防空警報的等級來緊急處置,通知老人院、幼兒園等,還會以傳真、簡訊等通知國人,並且檢討超過70µg/m³的天數。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許心欣則擔憂,民眾好不容易習慣了PM2.5的70µg/m³是最糟紫爆的認知,如今環署卻一口氣把紫色拉到150µg/m³,打壞了社會對空品的認知與警覺。

PM2.5原本「紫爆」標準為71微克,如今在AQI指標中,35微克是橘色、55微克是紅色。圖表提供:環保署。

環署:以後看「紅害」 緊急因應比舊制更早

「以後不是紫爆,而是紅害時就要啟動因應措施!」面對民間如此質疑,環署包括監資處處長蕭慧娟、副處長張舜欽、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等數位官員都到場回應。環署強調,AQI上路後,PM2.5達35.5µg/m³就屬橘色、54.5µg/m³為紅色,比起原先「紫爆」的70µg/m³,是更早展開作為。

其實AQI的運作,是包括新加入的PM2.5、臭氧O3等各項空污濃度各有對應的燈號,並選最嚴重的燈號作為AQI的發佈,可能是PM2.5,也可能是PM10或是臭氧。環署強調,AQI的上路正是要提醒民眾各種空污可能帶來的傷害,並做出因應。

雖然葉光芃建議維持「紫爆」後不要再分級,環署則認為有分級需要,如此才能按照等級,陸續展開相對應的因應措施。

至於PM2.5的「普通黃」為何訂在15µg/m³,而非跟隨美國的新版12µg/m³?環署解釋,這是因為現行「空氣品質標準」的PM2.5年平均值訂在15µg/m³,因此如此訂定。不過,此空氣品質標準上次修正是2012年,環署已著手再次修訂,屆時AQI指標也將連動修正。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