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將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北極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大幅改變,甚至連語言文化都受到影響,部分使用了數千年的詞彙漸漸隨著海冰消逝。
根據當地11月21日的資料顯示,當天的海冰面積比長期以來同一天的平均海冰面積少了230萬平方公里,約相當於64個台灣大小。
這些數字對於依賴環境規律生存的人們來說特別有感。在阿拉斯加偏遠地區,商店物價反映了運輸路途遠近——一個披薩要價20美元、1加侖牛奶售價高達15美元。如果因為沒有海冰的支撐而無法在冰上宰殺1000磅的海象,你可能得餓肚子。
而生活在西阿拉斯加的尤皮克人,他們的狩獵活動和交通運輸與海冰息息相關,因此語言中有許多海冰相關的詞彙。但研究人員發現,部分這類詞語,像是「tagneghneq」(譯為厚、暗色、經侵蝕的海冰)正逐漸消失。
12月北極無冰 愛斯基摩人面臨糧食危機
「12月一般來說水面會被冰覆蓋,但現在卻完全沒有冰,只剩寬闊水面。」愛斯基摩海象委員會主任麥卡夫(Vera Metcalf)說。
愛斯基摩海象委員會代表19個分佈在阿拉斯加西岸沿岸的原民社群,「我們非常依賴海冰。海冰是我們的生命和文化。」但現在,冰層融化和沿岸侵蝕正迫使31個阿拉斯加城鎮遷移或適應。
「狩獵季節持續縮水讓當地居民相當頭痛,現在糧食安全已經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問題。」麥卡夫說。
海象族群減少 居民主食縮水1/3
麥卡夫在聖羅倫斯島長大,這座島位於阿拉斯加西側白令海上,距離俄羅斯僅36英里。2013年,島上兩個主要社群捕捉到的海象僅有過去一般水準的1/3。島上最大的村落去年僅捕捉到36隻海象,遠少於幾年前的600隻。
從陸地延伸出去的海冰越來越薄,獵人行走時危險重重。一般在海冰上休息或生產的海象也被迫擠在狹窄的陸地上,笨重的海象有時甚至彼此踩踏導致傷亡。
「這不像是海象族群改變,而是氣候改變了環境。我們試著規劃得仔細些,但是我們無法每天出門狩獵。我們可以試著適應,獵一些馴鹿或麋鹿,但很不容易。這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艱難。」麥卡夫說。
北極暖化速度快2倍 暴風雪威脅更甚
今年11月,溫暖的空氣、溫暖的海洋以及無助海冰生成的風況使北極海冰面積降到歷史新低。當地今(2016)年的溫度比一個世紀前高了3.5°C,最極端的地點甚至高了20°C。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主任馬西斯(Jeremy Mathis)說,北極暖化的速度是其他地方的兩倍,從許多初期跡象可看出溫度正在加速上升。馬西斯2007年搬到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當時他就觀察到許多變化——頭幾年-40°C的冬天,後來幾乎不復見。
原來深鎖在土壤中的霜融化,導致建築物塌陷。居民親眼看見少了海冰保護的海岸逐漸被侵蝕,暴露於暴風雪的摧殘。許多阿拉斯加城鎮村落陷入適應改變或撤退到安全地區的困難抉擇。
數百人遷村即要2億美元 美政府不願正視
史上最熱的2016,阿拉斯加海冰生成速度極度緩慢,許多居民明年將沒有海冰可緩衝暴風雪,一旦暴風雪來襲,後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災難可能動用的救援至少還有來自聯邦緊急管理局(FEMA)的資金。一個人口僅數百人的村落,光是遷村就大約要花2億美元,這是聯邦或阿拉斯加當地政府都不願面對的帳單。
部分偏遠地區居民甚至心灰意冷地說,一場暴風雪災難至少有一個好處——可以帶來幫助他們加強適應能力或搬家的資金。
這個問題目前尚無解。美國沒有海平面上升因應計畫,沒有制度可以安置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儘管美國本土很可能將產生第一批氣候難民,這個問題仍然尚未得到重視,準總統川普還不瞭解問題所在,仍在「氣候變遷是中國騙局」跟「沒人知道氣候變遷是否存在」之間搖擺不定。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6年12月19日),Alaska indigenous people see culture slipping away as sea ice van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