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務農 人與自然永續的課題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不只是務農 人與自然永續的課題

2017年04月10日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陳芷琳,一個剛滿30歲的香港女生,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時候,念的是「生態及生物多樣性」。2015年7月,她放下才新婚的先生,獨自一人跑到台灣學習務農,一待就是一整年。她解釋:「我去緬甸幫助難民時發現,他們真的很需要農業,可是我只是個很普通上班族,所以希望可以透過來台灣,體驗做農,讓自己認知更多。」

從來沒有下過田的芷琳,透過朋友輾轉介紹,最後決定落腳花蓮玉里,先從稻米開始學起。她的第一站,是玉里稻農謝銘鍵的育苗場。芷琳說,到台灣做農不是要推廣有機,她想透過自己親身做農這件事去了解,一個小農要做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農法時,會面對什麼問題。在玉里,芷琳一邊幫農一邊學習,過了半年,2016年春天,她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

901-3-03

標題剛滿三十歲的陳芷琳,獨自一人從香港跑到台灣學習務農。

當時,芷琳租下兩分半農地,想試試自己有沒有能耐,可以用無農藥、無化肥、不用除草劑的方式,種出屬於自己的生存之「稻」?

901-3-05

芷琳的第一站,是玉里稻農謝銘鍵的育苗場,一邊幫農一邊學習。

稻米,是農產品中最輕鬆的基本項目。說輕鬆,是因為從整地、施肥、插秧、用藥到收割,都已經全面機械化,不過要以無毒的原則,把所有田裡的工作做好,依然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對芷琳這樣的外地都市人而言。從引水灌溉、插秧補苗、除草抓蟲養菌,芷琳事事親力親為,鄰田農友看她很傻,可是她有自己的堅持。

田裡工作雖然累人,可是芷琳不覺得辛苦,尤其看到秧苗漸漸長大,她終於可以理解農民的心情,原來,管理一片田地就跟養育孩子一模一樣。不過偶爾也會遇到無奈沮喪的情況,像是有些農友好意主動幫忙,會拿用剩的除草劑,順便幫芷琳除草,可是看著枯黃一片的田野,芷琳哭笑不得。

芷琳在玉里的生活很簡單,每天不是在田裡,就是在騎車到田裡的路上,一台腳踏車讓她跑遍玉里鎮。在台灣種稻這段期間,她每天鬥志滿滿,唯一最困擾的事,就是始終居無定所。還好,有很多好朋友。她認識了很多用各種方式關懷土地的人,玩音樂的鼓手歡麒,是芷琳玩木響鼓的好夥伴。還有住在台東,以自然農法耕種的魏麒麟,也是她學習的對象。2016年7月底,她還帶著先生黎名川,一起到台東拜訪魏先生。

901-3-20

颱風過後,芷琳帶著先生一同協助整理魏麒麟的農場。

颱風過後,魏麒麟的農場受到嚴重破壞,芷琳和名川也利用機會,協助魏先生清除倒木、恢復作物生長。在魏先生指導下,夫妻倆合力整理、鋸樹枝,沒想到身材嬌小的芷琳,做得比名川更好更順暢。名川說,「看著她手腳那麼快,就可以想像她在台灣務農的生活。芷琳真的很厲害,表現很好!」

芷琳回想這一年來自己的農業體驗,感慨良多。她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農業裡面,不能說今天不是做農的,農民的事就不關我們的事,以前在香港,就會有這個情況。我們是消費的那一群,應該去關心農業問題,不然後果就是我們來承擔。」

在高雄美濃,也有兩個年輕女生跟芷琳一樣,用親身實踐的方式關懷土地,她們是許雅菁和莊傳芬。雅菁是彰化人、傳芬是桃園人,2016年10月底,她們正要種下當年度秋作的毛豆。

雅菁是師大台文所畢業,傳芬念的是中興台文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兩個女生務農之初天不怕地不怕,為了幫毛豆布置新家,還跑去跟農友借中耕機,自己親自開溝作畦。雖然手勁不夠、腳步不穩,可是她們的務農之路,充滿熱情。雅菁說,這塊地會分成幾種作物,毛豆、黑豆、紅蘿蔔,旁邊還會種一點地瓜,我們希望農場有多樣性,一方面預防病蟲害,一方面可以在收完之後,還有點喘息時間,再去收下一個作物。」

901-3-21

兩個女生務農之初天不怕地不怕,為了幫毛豆布置新家,還跟農友借中耕機,親自開溝作畦。

雅菁從小跟著媽媽務農,傳芬沒有務農經驗,要在高雄美濃這個專業農業區,建立屬於她們的農業生產模式,絕對必須更認真、更勇敢。同時,她們也逐漸找到在美濃的生活方式。雅菁解釋:「農村的小孩子很多都出去了,我們在這裡,他們好像把我們當作他們的小孩子,常常來關心我們,說你有沒有吃飽啊?要不要一些什麼菜啊?或是說我這邊有好多竹筍你拿回去吃之類的。有時候我們也會陪他們聊天,他們也會跟我們講一些種植經驗,或是分享美濃的一些事情,當然就是幫助我們更快適應美濃,我覺得非常神奇,我跟我爸媽拉開了距離,可是我們得到更親近的空間,美濃的小孩子離開家了,我在這邊好像代替他們陪伴家人。」

美濃有處有機生產區,位於平原南邊的台糖地上。雅菁、傳芬也租了一塊小小的田地,種秋葵、毛豆、蘿蔔、地瓜葉和橙蜜香小番茄。在一般農民眼中,這兩個女生的田根本不及格,草長得那麼高,幾乎都可以玩捉迷藏了,可是她們不以為意,因為她們的目的,是田地裡整體的生態平衡。

901-3-24

雅菁、傳芬的秋葵收成。

努力了兩年,雅菁、傳芬的耕種面積,從一分二擴大到六分八,雖然目前產量低、收入少,可是己經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到美濃種田以前,雅菁、傳芬曾經在2015年春天,花了半年時間,到日本北海道的有機農場務農見習。

2017年春天,芷琳把經驗帶回故鄉,舉辦過四場台灣務農分享會。現在的她,在香港浸會大學工作,負責籌備全港第一所「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

芷琳從台灣回到香港,繼續走在從農這條路上。雅菁、傳芬走進美濃,在農地上生根長出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些年輕人的生命中,務農,不只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摸索與實踐。

這些年輕人的生命中,務農不只是職業,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摸索與實踐。

這些年輕人的生命中,務農不只是職業,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摸索與實踐。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不只是務農】
04/10(一) 22:00首播
04/15(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