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先進技術 綠能產業恐淪國外附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缺先進技術 綠能產業恐淪國外附庸

2017年04月11日
摘錄自2017年4月11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前瞻基礎建設6場公聽會昨(10)日展開,首場聚焦綠能建設。離岸風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為綠能建設的重點項目,然而,當前相關技術掌握在國外先進廠商手中,外界質疑若政府沒有技術轉移和產業發展規畫,台灣綠能產業恐淪為國外附庸。

據政府計畫,8年將投入243.5億元特別預算發展綠能建設,預計帶動1.8兆元民間投資。當中包括162.2億元的沙崙綠能科學城、77.6億元風電計畫,以及3.4億元的太陽能光電計畫。

台大應力所教授吳光鐘指出,至2025年,預計太陽能帶動投資額達到1.2兆元,風力發電帶動投資額6千多億元,如果本土產業沒有強大技術作為後盾的話,本土廠商只能「望餅興嘆」。

在風力發電部分,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教授江茂雄指出,未來全球風能發展將呈指數成長。他坦言,台灣離岸風機技術確實落後於世界先進水準,但是並不代表台灣不能發展產業,他認為台灣可以從運轉維護端切入,這部分占總成本的60%,也是很大一塊餅。

民進黨立委施義芳也對政府綠能計畫提出質疑,他指出,目前離岸風機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上,未來台灣要發展800隻離岸風機,有這麼大的籌建量就有籌碼和外國大廠談技術轉移。

至於技術相對領先的太陽能部分也有隱憂。交通大學材料學與工程系教授林健正表示,綠能計畫最終目的是要發展出綠能產業,如果產業沒有發展,學術與研究就成為空談、負擔;沒有產業,最後就是「人去樓空」。

林健正分析,台廠必須尋求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尤其是下游模組接近消費端,附加價值與毛利遠大於晶圓跟電池,是台廠脫離代工命運的突破點。

林健正憂心地說,大陸太陽能產業特色是高度垂直整合,目前大陸業者已掌握超過6成的太陽能模組及系統安裝市場,成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導致台廠對大陸市場高度依賴,「政府再不有所動作,台灣太陽能產業恐淪為大陸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