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笨笨的死法」 鳥類撞電線大有玄機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不只是「笨笨的死法」 鳥類撞電線大有玄機

2017年06月16日
作者:企鵝(台灣水鳥研究群成員)

2012年澳洲墨爾本地鐵公司(Metro Trains Melbourne)推出了一段公益影片〈笨笨的死法〉,輕快的音樂,加上戲謔的歌詞,片中描述了許多不同搞死自已的方法,影片看來荒唐,卻真的在真實世界中發生。前幾天就真的有則新聞:「2隻斑鳩在高壓電桿上聊天,慘遭電擊、羽毛燒焦......引起大停電,一隻事發後飛走了,留在那的是一隻眼神看起來有點渙散,飛羽尾羽燒到只剩羽軸......。」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斑鳩遭電擊燒焦新聞。圖片來源:中央社新聞資料畫面。

「照Marvel電影,接下來會有『閃電鳩』之類的出現。(誤)」朋友Kyousuke則回應:「以電系知識來想,應該是羽毛末端的電阻比空氣來得小,所以造成導電,電流只經過羽毛,沒流過身體,所以羽毛瞬間高熱燒焦,但身體因沒流過電所以沒事。」在個人臉書頁面轉載這則新聞時留下了這段評論。

影片截圖來源

笨笨的死法影片截圖。影片來源:youtube

鳥類在交配時,雄鳥會振翅,一是保持平衡,另一可能為其儀式行為,於是筆者好奇地查了一下電線間隔,發現輸電線間隔標準是45.7cm,珠頸斑鳩體長30~33cm,翼展43~48cm,所以那兩隻斑鳩應該是正在交配無誤。

鳥類死因前十名,「撞電線」竟高於「被捕食」

你以為在電線上交配卻觸電身亡很蠢嗎?其實根據英國鳥類信託組織(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出版的《Bird Ringing - A Concise Guide》,針對幾十年來的鳥類死因統計出前十名分別是:

  • 第一名,獵捕、毒殺;
  • 第二名,槍殺;
  • 第三名,被貓叨走;
  • 第四名,遭車輛撞擊;
  • 第五名,撞玻璃;
  • 第六名,撞電線;
  • 第七名,油汙;
  • 第八名,被掠食者捕食;
  • 第九名,除了油汙以外的各式汙染物;
  • 第十名,撞建築物。

被車撞的「路殺」跟撞玻璃,是大家常聽到的鳥類意外。可是,「撞電線」居然還比「被掠食者捕食」還多,而且高居第六名,這就十分有趣囉!這種情況常發生在一些翼展很寬的鳥類,如鶴、鸛、鷺乃至於海鳥鷗科,有時有些猛禽也可能因此受傷,其他像雁鴨科、鷸鴴(ㄏㄥˊ)科水鳥、甚至更小型的雀形目鳥類也會發生,台灣常見也曾實際看過的,則是鷺科以及都市常見的鳩鴿科鳥類。

鳥類交配時都會呈現這種姿勢,雌鳥在下、雄鳥在上。那對斑鳩在錯誤的電線上交配,碰巧當天12時無雨、風大、太陽大、氣溫28度、溼度50∼60%,交配到一半雄鳥舉起翅膀,一陣火花就炸了。(修改自來源圖片)

鳥類交配時都會呈現這種姿勢,雌鳥在下、雄鳥在上。那對斑鳩在錯誤的電線上交配,碰巧當天12時無雨、風大、太陽大、氣溫28度、溼度50∼60%,交配到一半雄鳥舉起翅膀,一陣火花就炸了。修改自YYKM 36(CC BY 2.0)。

這跟鳥類的行為有關,例如捕食、逃避被捕食,領域性行為的驅趕、群飛(Flocking)、繁殖行為中的展示飛行,抑或者剛學飛的亞成鳥笨挫飛行技巧。然而體重與翼式也會影響飛行能力好壞,而撞擊後可能造成的立即性傷害,例如骨折(翅膀、腳及其它部位)、羽毛損傷及表皮受傷,也可能衍生二次傷害(如傷口感染),當然也少不了可能伴隨著由高處落下的腦震盪。

鳥類撞電線因素多,學界發起相關研究

以群飛為例,無論是否非遷徙的群飛,都會增加鳥類撞擊電線風險,跟飛行高度也有關。比方1976年就有學者發現雪雁(Snow Geese, Chen caerulescens)因此受傷。有趣的是,公雁發生撞擊比母雁多,可能因求偶行為讓牠們頻繁地在小範圍內飛行,眼中只裝得下母鳥、忘了還有電線存在。其他像是突然的干擾與驚嚇、人類對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天候造成視線不良等因素,也會影響撞電線的機率。

圖左:輸電線路的位置,如與鳥類飛行路徑有所重疊,可能增加其撞擊風險。圖右:輸電線路的路徑與架設,對鳥類而言其實也是一種「棲地切割」。(資料來源)

圖左:輸電線路的位置,如與鳥類飛行路徑有所重疊,可能增加其撞擊風險。圖右:輸電線路的路徑與架設,對鳥類而言其實也是一種「棲地切割」。圖片來源:Reducing_Avian_Collisions

第一筆撞擊紀錄出現在1876年,學者Coues在美國科羅拉多州Cheyenne與Wyoming之間一段5.8公里的電線,短短一星期內發現了許多鳥類屍體,多數是角百靈(horned larks,Eremophilia alpestris)。1970年代晚期許多相關報告倏地出現,而且不只一般鳥類,連蝙蝠也出現了,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Bonneville Power Administration)開始進行研究,希望減少類似事件,爾後美國漁獵署(USFWS)跟環保署(EPA)也陸續介入,評估電線設置對鳥類飛行的影響。到了1989年,來自漁獵署及奧杜邦學會(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的一群生物學家,一起組成「鳥類與電纜線互動委員會」(Avian Power Line Interaction Committee, 簡稱APLIC),從1994年開始出版相關書籍。

根據多年研究的成果累積,對鳥類來說,架設輸電線路其實也是種「棲地切割」的行為,除了必須調整位置,考量電線的間隔距離外,電線重疊後的視覺影響、或針對電線本身的標示,都是可以防止鳥類撞擊的方向。

圖左:各種不同的懸掛標示。圖右:螺旋線圈狀的「天鵝走開走開」(Swan-Flight Diverter, SFD)(資料來源)

圖左:各種不同的懸掛標示。圖右:螺旋線圈狀的「天鵝走開走開」(Swan-Flight Diverter, SFD)。圖片來源:Reducing_Avian_Collisions

比方,球狀的電線標示器(Aerial marker spheres)、螺旋線圈狀的「天鵝走開走開」(Swan-Flight Diverter,SFD)、懸掛在電線上的搖搖板(Swinging, Flapping)、鳥標(BirdMark BM-AG)、飛火(FireFly)等各式各樣裝置,均是針對電線電壓高低、不同高度而設計出來的創意標示方式,以天鵝走開走開為例,便可減少81%的鳥類撞擊機率,其它裝置也各有31%∼89%不等效果。

回到台灣的處理方式,目前輸電線路的安全考量焦點還是以人為主,希望藉由距離與高度的隔絕減少對居民的干擾。然而,環境衝擊不單單只有人類必須注意,以高壓電塔的清洗,目前都須以直昇機進行,此類空域安全標示,它的目標並不僅佝限在鳥或蝙蝠,同時也包含了高空工作者的職業安全。在台灣的絕大多數地方,當我們抬頭望向天空,到處充滿了電線,即使連夕陽也能被切割成數等份,該如何減少鳥類或者其它生物的撞擊意外,別讓牠們笨笨地死去,值得更多人的重視與理解

作者

企鵝

台灣水鳥研究群成員,鳥故事杜撰者,以科學的角度觀察候鳥來去,嘗試以文字記述環境變遷,鬻字維生是理想,但常不可得。

>>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