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降不下 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溫度降不下 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

2015年05月04日
本報2015年5月4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全球暖化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實,不但人類熱爆了,中高海拔物種更是熱到無處躲。對大多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種生物,影響尤其顯著。

最近一份由玉管處委託台大丁宗蘇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調查指出,園區內48種鳥類海拔分布平均上升60公尺,而特有亞種岩鷚,已經逼上3660公尺以上;另外,過去常見的高海拔鳥種鷦鷯,雖然棲地條件不變,族群數已寥寥無幾;學者建議持續監測,台灣減緩氣候變遷的腳步須再加快。

熱爆了,台灣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了!(攝影:廖東坤;玉山國家公園提供)

熱爆了,台灣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了!(攝影:廖東坤;玉山國家公園提供)

48種鳥  22年分布上升60公尺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或多或少影響自然生態系及生物。鳥類由於具有活動性強,且易於調查、歷史紀錄較多等條件,因此常作為氣候變遷下生態反應的指標物種。

依據中華鳥會2014年公布的台灣鳥類名錄,25種台灣特有鳥種中,有19種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58種台灣特有亞種鳥類中,也是大多數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

玉山是台灣最重要的高山型國家公園,依據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副教授陳炤杰2009年調查,園區內已知紀錄189種鳥類,大部分為台灣的留鳥,其中不乏台灣特有、特有亞種鳥類。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高山鳥類監測,具有重要的環境意義。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研究團隊於去(2014)年3~6月,以相同方法複查1992年丁宗蘇研究調查的50 個調查樣站,也於去年3~10月複查郭達仁(已故中華鳥會理事長首任理事長)1986年排雲山莊調查線。

1992年50個樣區,扣除崩塌、無法到達的樣區,仍有47個樣站。2014年的調查總共記錄到58種、19,557隻次的繁殖鳥類。

調查結果顯示,58種鳥類中21種海拔分布上升,6種海拔分布下降,3種海拔分布擴張。雖然許多鳥類海拔分布上升,但仍有許多鳥種的海拔分布是沒有變動、甚至是擴張或下降,其中48鳥種雖有升有降,但海拔分布加權計算之後,平均上升60公尺。

平均溫度升高0.92°C 下個60公尺無處找

紫嘯鶇。地點:九九峰(攝影:簡盈宜)

紫嘯鶇。地點:九九峰(攝影:簡盈宜)

另外,包括綠鳩(Treron bicinctus)、紫嘯鶇(Myophonus insularis)、小虎鶇(Zoothera dauma)、及黃羽鸚嘴(Suthora verreauxi)4種此次調查新增鳥種,黃羽鸚嘴疑因族群量增加所造成;而綠鳩及紫嘯鶇,應為分布擴張所造成;其中,紫嘯鶇的海拔擴張幅度最大。小虎鶇可能1992年即已出現於研究樣站內,但因研究者對其歌聲不熟悉,而未被記錄到。

黑枕藍鶲(Hypothymis azurea)、小彎嘴(Pomatorhinus musicus)、白環鸚嘴鵯(Spizixos semitorques)、及小鶯(Horornis fortipes)等,已適應擾動後植群的低海拔鳥種,22年後未再調查到。

台灣100多種留鳥大多分布於山區,而且特有鳥種大多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棲息於高海拔棲地區的物種則無處可遷移,或是受到其他分布範圍有所變化的物種競爭而遭到更大威脅。

丁宗蘇指出,22年來,日月潭、阿里山、玉山等三氣象站的春夏氣溫平均增加0.92°C,分布顯著上升的鳥種多於下降的鳥種。

他依據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台灣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0.8°C,再以此推論生物生存臨界高度較百年前升高133公尺,22年等比例推估,物種生存臨界點約升高30公尺。以這次調查為例,發現鳥類海拔上升大多高於30公尺。

調查中也發現區域內某些鳥種生態習性類似,牠們的海拔分布似乎有連動關係。例如同屬Pyrrhula的褐鷽(1992年海拔1660~1710公尺,2014年海拔1430~2460公尺)海拔分布擴張,也會連帶影響灰鷽(2260~3190公尺,2630~3680公尺)海拔分布的上升;同屬Alcippe的繡眼畫眉(1410~2680公尺,1410~2720公尺)及褐頭花翼(2300~3500公尺,2500~3700公尺)也有這種關係。

特有亞種岩鷚、鷦鷯處境危急 優先監測第一級

丁宗蘇表示,雖然生物分布受多方因素影響,但中高海拔的鳥類仍大多上移,氣候變遷仍是重要警訊。

他進一步解釋,物種分布是持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受眾多因素左右,以本次調查,也與樣站植群結構、生物種間競爭、以及人為影響如提供食物的行為有關,但是這些因素都沒有比氣候變遷的影響來得大;又以海拔分布上升的物種多於海拔分布下降的物種、分布在3000公尺以上的物種仍持續上移,顯示氣候變遷影響鳥類的海拔分布。

已知分布海拔最高且狹窄的的台灣特有亞種岩鷚(Prunella collaris),1992年分布3550~3660公尺,2014年已分布3660公尺以上,而且持續尋找更高海拔的棲地;同樣是高海拔特有亞種鷦鷯(Troglodytes troglodytes),族群退縮速度更是明顯,過去塔塔加常見,現在幾乎看不到,僅剩零星個體,而棲地條件未見改變。

我們以為高山常見的鷦鷯,這幾年卻寥寥無幾。(攝影:陳加盛;玉山國家公園提供)

我們以為高山常見的鷦鷯,這幾年卻寥寥無幾。(攝影:陳加盛;玉山國家公園提供)

研究團隊建議,以氣候變遷模式及物種分布預測模型,評估玉山國家公園繁殖鳥類之脆弱度,篩選出易受衝擊之鳥種,並以海拔分布有顯著變化的鳥種為優先監測目標,並分為三級:

  • 第一級:岩鷚、鷦鷯。
  • 第二級:小翼鶇、紋翼畫眉、褐頭花翼、台灣叢樹鶯、灰鷽。
  • 第三級:白眉林鴝、深山鶯、褐鷽、台灣朱雀。

研究團隊也進行園區內鳥種脆弱度分析,針對現地調查以及歷史紀錄,呈現海拔分布有所變動的36種鳥類,包括14種台灣特有種,19種台灣特有亞種,以生物分布預測模式,評估繁殖鳥種面對氣候變遷之脆弱度;結果顯示棲地面積在2070年會減少,影響最大的包括褐頭花翼、台灣叢樹鶯、火冠戴菊、紅尾鶲、茶腹鳾、灰鷽、星鴉等鳥種。

這36種棲地適合度下降的鳥類中,其中29種未來依賴玉山國家公園提供的棲地更為顯著,如台灣叢樹鶯、棕噪眉、褐頭花翼、灰鷽、黃胸青鶲、火冠戴菊等,這類分布於台灣中高海拔之物種,也是台灣特有(亞)種與保育類鳥類,都名列其中,更顯出玉山棲地保護之重要性。

玉山中高海拔鳥種調查備忘錄

21種海拔分布上升:紋翼畫眉、褐頭花翼、台灣叢樹鶯、灰鷽、褐鷽、鷦鷯、小翼鶇、岩鷚、深山竹雞、大赤啄木、灰喉山椒、煤山雀、茶腹鳾、白耳畫眉、藪鳥、繡眼畫眉、棕噪眉、黃胸青鶲、深山鶯、台灣朱雀、白眉林鴝

6種海拔分布下降:紅胸啄花、棕面鶯、帝雉、鵂鶹、星鴉、金翼白眉

3種海拔分布擴張:中杜鵑、灰林鴿、紅尾鶲

※ 本文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