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電新想像? 成大團隊獲國家地理學會肯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太陽光電新想像? 成大團隊獲國家地理學會肯定

2017年08月25日
本報2017年8月25日台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以廢曬鹽灘發展太陽光電的政策因有破壞濕地生態的疑慮一直頗受爭議,有鑑於此,國立成功大學水利與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帶領研究團隊長期投入環境永續發展研究,探索雙贏的可能,成為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2017年Global Grants得主。

為降低溫室效應,全球皆積極發展綠色能源,台灣政府也以「非核家園」為目標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為此,經濟部能源局將公有閒置的廢曬鹽灘地列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的場址,鎖定台南、嘉義地區約770公頃面積。然而,本報報導,中華鳥會調查發現,其中布袋鹽田將近300公頃的位置,包含西南沿海的鹽田、滯洪池等濕地,都是水鳥棲息的熱點。

臺灣政府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經濟部能源局將公有閒置的廢曬鹽灘地列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的場址。圖片來源:總統府。

台灣政府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經濟部能源局將公有閒置的廢曬鹽灘地列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的場址。圖片來源:總統府。

中國時報報導,長期關注布袋生態環境的影像記錄者邱彩綢表示,潮間帶因遭破壞而減少,加上鹽業廢曬,大量土地釋出,候鳥們退無可退才進逼內陸,但牠們棲息樣態是移動式,並非固定式。經她觀察,包括黑面琵鷺等候鳥活動範圍,絕不僅侷限在國家重要濕地裡,只要是食物多,水位適中的區域,都會引來各式候鳥駐足停留。大規模太陽光電設置於濕地,會造成大面積棲地喪失、光環境變動導致濕地生態功能改變等生態衝擊。而興建及營運階段對水體的污染衝擊則不確定。

布袋鹽田以及西南沿岸,經過鳥友多年調查,已知為台灣水鳥族群最豐富之處。圖為反嘴鴴族群聚集布袋鹽田的畫面。攝影:蘇銀添;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王筱雯副教授研究團隊近5、6年來因致力於台南、嘉義沿海一帶的環境永續發展研究。他們強調,以現今的科技、技術與工法,濕地保育與開發不一定是對立。目前,研究團隊已設立一套集結政府、社區、學術三方共同參與的研究計畫,透過在地觀察、訪談,以及地方座談等,讓當地居民瞭解濕地的在地價值(保育生態、減輕水患,發展特有產業提振經濟等等);並同時透過現地調查與實驗、數值模式應用、量化論述等客觀資料,與社區建立信賴關係。

為保留濕地,並發展太陽光電,該研究團隊也提出不少替代場址的想法,包括:鼓勵住家或工廠善用屋頂面積發展太陽光電;於水域設置漂浮式太陽能板;並與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共同提議創建太陽能光電塔,將原本平面的太陽能板立體化,架設於魚塭或農田。另外,該研究團隊也考慮運用台鐵、高鐵沿線的上方空間,或可將其發展成為太陽光電的場址。

研究團隊希望,在現已預設的太陽能光電場址外,發現各種未知的場址與可能性。王筱雯副教授表示,獲得Global Grants後研究團隊將持續至少18個月的相關影像、文字紀錄,預定於2018年7月提出完整的報告,這些資料將成為國家地理雜誌及國家地理頻道的報導素材,有機會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於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綠色能源之間的經驗與努力。

※ 本文轉載自台灣濕地網,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