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日本福島核災後走向非核,但世界上其他國家卻不見得有相同的決定,例如芬蘭,就是在2011年當年決定要在北部的一個小鎮漢尼奇維(Hanhikivi)興建核電廠。當地居民雖然組成自救團體反抗,但「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英雄故事,終究沒有上演,目前相關的工程仍持續施工中。
紀錄片《漢娜反核日記》(Nuclear Neighbour)紀錄了反核者漢娜(Hanna Halmeenpää),從一位平凡的中學教師和家庭主婦,為了捍衛家園而開始反核,甚至參選國會議員的過程。此片為第三屆「核電影影展」開幕片,8日在台灣首播,導演Fredrik Oskarsson也親自來台座談。
Fredrik Oskarsson表示,他是瑞典人,居住地離芬蘭要興建核電的漢尼奇維不過50公里距離,但瑞典卻從未討論過要如何因應鄰國芬蘭的核電廠興建計畫。再者,他也相當關注漢尼奇維這個人口不過3千多人的小鎮會有什麼反應,因此展開拍攝計畫。
當地居民組成了反核組織「捍衛漢尼奇維」協會,而漢娜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在這之前,我從來不曾參與過任何社會運動或者涉入政治。直到有一天,一個巨大深沉的理由改變了這一切。」漢娜在紀錄片中如此敘述。她為了給孩子親近自然的環境,因此一家決定遷居到漢尼奇維,不料新家才剛落成,就傳來這個核電廠興建計畫。讓原本並不是有多關心環境議題的他,因此捲入其中。
紀錄片呈現著漢娜與他的夥伴們,在每個晚上和週末和為反核花上無數時間心力,漢娜不同的國家之間旅行奔走、上電視與政府高官辯論,甚至投身選舉,為了要直接在國會守護漢奇維尼。但也在這段過程中,讓自身的家庭生活陷入危機,面臨無力感與身心俱疲。
Fredrik Oskarsson表示,談論核能爭議的紀錄片很多,而他選擇不去談技術面的問題,他要拍的就是漢娜個人的心路歷程。在拍攝初期,原本期待能得到一個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英雄故事,但即便沒有等到想要的結局,他與漢娜還是有繼續拍下去的共識。
主辦「核電影影展」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則認為,《漢娜反核日記》對照著台灣在福島核災後民間反核運動的過程,也提醒了他要不忘初衷。而世界各國在福島核災後面臨了什麼核能爭議、對能源轉型有什麼討論,也都在後續的核電影場次中陸續登場。
此次核電影影展將於9月8日至16日在光點華山等場地舉辦,供民眾免費索票入場,之後也將有到全台巡迴的計畫。參展影片片單、放映表等,詳情可見「2017年核電影官方網站」,網址 http://zeronuke.gcaa.org.tw/2017/filmfestival.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