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法本會期就審 降載、徵空污費 台電諾民生用電不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空污法本會期就審 降載、徵空污費 台電諾民生用電不漲

2017年10月18日
本報2017年10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行政院長賴清德17日在立院備詢時,承諾這個會期就會讓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18日立院衛環委員會也再次就空污法修法方向、明年將要開徵空污費等質詢環保署、經濟部等。環保署署長李應元親口確認,工廠粒狀物空污費明年開徵,包括台電、中油、中鋼、台泥等國營企業都將是大戶。

國民黨立委也質疑,這一批開徵是否將造成漲電價、甚至衝擊民生物價,「全部6000億的成本,幾十億的空污費不會影響成本。」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這麼回應,強調電價主要的波動還是因為能源成本。台電也承諾,用電量330度以下的一般民眾電費,絕對不會受到影響。

DSC00175

政院已定調這個會期將修空污法,立院18日要求環保署說明。賴品瑀攝影。

立委李彥秀質疑,在蔡政府對能源政策、空污治理太過樂觀的狀況下,最後火力電廠「火力全開」,到時向工廠開徵的空污費恐怕只成贖罪券,但民眾卻要面臨空污造成的肺癌等疾病,環保署的官員都是殺人兇手,李應元則高分貝反擊說,委員不該危言聳聽,造成民眾的恐慌。

立委陳宜民更批說,在可能造成漲電價、增空污的狀況下,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反而要全民買單。對於李應元強調「非核家園早是全民共識」,陳宜民反批「不是在2025!」顯然與2015年總統大選前,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2025年的非核家園絕對不是口號」的表態已不同調。

空污法月底完成協商、確定本會期送審

到了秋冬,空污議題再獲立院討論,今年環保署推出空污法大修的草案,但卻無排入這個會期的優先法案,原因是尚在與經濟部協調,還沒有送行政院。17日賴清德表態,這個月會把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審查,18日李應元也再次承諾,月底就會完成協商,將草案送進行政院。

李應元指出,目前空污法的爭議,主要卡在是否保留「會同」經濟部、總量管制區的抵換來源、製程等資訊是否要公開、操作許可證的核發是否從地方收回中央、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是否要設下限、罰則大幅提高但非故意的過失是否可免刑責等。

14+N、開徵空污費、台電減量 李應元:民眾不滿意,就是59分

環署陸續推出「14+N」、明年開徵粒狀物空污費等政策,經濟部也重申台電空污減量的改善,不過是否將有效改善空污,面臨了朝野立委的質疑。

環署日前宣布明年將對排放管道粒狀物開徵空污費,除了總懸浮微粒,還有鉛、鎘、汞、砷、六價鉻、戴奧辛等個別物種也將加計。工廠、電廠外,堆置場、接駁點等排放量大於0.01公噸的公私固定污染源都在其中,將分級、分季節收費。約有8000多家固定污染源受影響,包括台電、中油、中鋼、台泥都將是其中的大戶,合計約將年收12億。

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表示,台電的火力發電機組則將以空污季降載、提升電廠防制效率、強化防治設備、老舊機組除役等來改善。環署表示,目標是2026年台電的空污排放量將是6萬6000公噸,比起2016年的9萬9000噸,減量比例約33%。環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補充說,台電的降載,將在PM2.5達到紅色警戒(51μg/m3)時展開。

經濟部表示,台電這些改善計畫,將在2019年投入101.2億元、2020年211.6億元來改善,再加上粒狀物空污費明年的開徵,遭陳宜民、黃秀芳等立委質疑是否導致漲電價、全民買單的結果。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全部5、6000億的成本,幾十億的空污費不會影響成本。」強調電價主要還是因能源成本而波動。台電副總經理陳建益也承諾,「即便空污費開徵,用電量330度以下的一般民眾絕對不會受到影響」。

顯然陳宜民並不滿意這個回應,仍提出臨時提案,要求環保署與經濟部半年內召開全國性的能源會議,討論若是堅守非核家園政策而增加火力發電的話,每天可能可能增加456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時衍生PM2.5,所帶來的問題。

陳曼麗則檢視環署14+N政策內容,質疑經費比例失衡,環署投注在移動污染源的部分遠高過固定污染源,365億的預算上有320億花在移動源上,工業源只有25億。陳曼麗建議,空污基金不能繼續補助新購車輛,而是要強化改善工業源,落實並增加固定污染源空污費增收的種類,也要改善檢測申報制度、稽查能力。

李應元則表示,對固定源的經費較少,並非對固定源較寬鬆,除了補貼工業鍋爐改善外,其他加嚴法規、徵收空污費等措施,都是為了要引導工業改善他們的排放,改採最佳可行的防制設施,這也回應國民黨「加徵空污費,不能只是贖罪券」的疑慮。

「如果民眾不滿意,就是59分。」面對洪慈庸質詢對上任一年半以來的空污治理成果,李應元如此自評。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