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3場外 德反煤行動千人佔領森林、礦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COP23場外 德反煤行動千人佔領森林、礦場

2017年11月10日
本報2017年11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3在德國波昂舉行,然而距離議場不到一個小時車程處,就是德國環境成績單上的一大汙點——萊茵集團(RWE)的露天煤礦。

26003475281_376f0bfd4f_o

萊茵集團的Tagebau Hambach露天煤礦場。圖片來源:markus jakobs(CC BY 2.0)

這個礦場近漢巴赫森林,面積85平方公里,是歐陸地表最大洞,也是歐洲最大碳排來源。

從NASA衛星資料看Tagebau Hambach露天煤礦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環團決定在COP23前夕非法佔領,直接挑戰化石燃料業。

數千人在5日當天佔領礦場,包圍10層樓高的機具。另有幾十個人在鄰近的森林裡建立營地,阻止煤礦擴張。

37505959684_dca5d94c3e_o

抗議人士包圍10層樓高的機具。圖片來源:Ende Gelände(CC BY-NC-SA 2.0)

圖片來源:Line Skov/Ende Gelände

抗議人士爬上機具,展開非法佔領行動。圖片來源:Line Skov/Ende Gelände(CC BY-NC-SA 2.0)

根據「環境正義地圖」(Environmental Justice Map),這是全球70個「堵路運動」(Blockadia)運動之一 。其他運動還包括美國達科他輸油管、鹿特丹的煤炭運輸、肯亞的煤炭生產。氣候運動人士對於政府進度緩慢感到不耐,只好自己來。

圖片來源:Tim Wagner /Ende Gelände

堵路運動,癱瘓運煤鐵道。圖片來源:Tim Wagner/Ende Gelände(CC BY-NC-SA 2.0)

195個國家簽署了2015年巴黎協定,旨在保持全球變暖不超過2°C。但是迄今為止政府的承諾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目標,這表示著接下來升溫可能達到更為危險的3°C。

許多國家加碼投資再生能源,但是淘汰化石燃料的進度緩慢,也有人呼籲將這些資源留在地下,但許多國家仍在繼續開發新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資源,包括常被譽為氣候領袖的COP23主辦國德國。

Aktivisten von Ende-Gelände besetzten den Tagebau Hambach

常被譽為氣候領袖的德國,排放量卻自2009年來一直沒有下降,給了公民社會動員的理由。圖片來源:Christoph Hedtke/Ende Gelände(CC BY-NC-SA 2.0)

根據石油改革國際(Oil Change International)8日發布的報告,儘管梅克爾素有氣候大臣(Klimakanzlerin)的美名,但德國排放量自2009年以來一直沒有下降。

這是因為風力和太陽能的使用大多填補了核電廠留下的缺口,而當地開採的褐煤仍然是萊茵河沿岸工業腹地的主要能源之一。每年,漢巴赫和鄰近的煤礦都會生產3000萬噸比黑煤更髒的褐煤。

德國近四分之一的電力來源仍仰賴褐煤。圖為德國南威爾措露天礦場開採的褐煤。攝影:陳文姿

這份研究發現,除非德國在十年內淘汰褐煤,否則巴黎協定目標將無法實現。但德國不但未能為其他國家樹立典範,根據報告,該國投資海外化石燃料勘探的金額比再生能源多50%。

報告的作者之一麥金農(Hannah McKinnon)表示,德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但卻沒有兌現其國內外政策的承諾。這樣的失敗是公民社會動員的主要理由。

5日的抗議活動是最近德國一系列「到此為止」(Ende Gelände)活動之一,旨在和平阻撓主要礦場的挖掘作業。

37561117474_ef8eee9474_o

Ende Gelände發起和平佔領行動。圖片來源:Line Skov/Ende Gelände(CC BY-NC-SA 2.0)

第一次抗議活動發生在2015年,1500人進入RWE的Garzweiler礦場。去年,3000多名行動人士(其中許多身穿白色紙衣,帶著一袋袋的吸管來抵擋警棍)佔領了另一個礦坑和Welzow-Süd發電廠。

除了這些通常持續不到一天的抗議活動之外,更有數十名氣候行動人士在附近的漢巴赫森林中住了好幾年,努力拖延礦場擴張時的伐林活動。

29888183983_30d19e780d_o

氣候行動人士在漢巴赫森林發起佔領行動。圖片來源:@infozentrale(CC0 1.0)

圖片來源:Infoletta Hambach(CC BY-SA 2.0)

部分氣候行動人士長期住在漢巴赫森林,以拖延礦場擴張。圖片來源:Infoletta Hambach(CC BY-SA 2.0)

大部分人在樹上蓋樹屋住在裡面。他們堵住道路、挖壕溝,把手銬在樹幹上、躲在隧道裡,就為了保護棲息著珍稀物種,卻不斷因為褐煤礦擴張而被砍伐的森林。


一部分的人在樹上蓋樹屋居住。圖片來源:@infozentrale(CC0 1.0)

圖片來源:Infoletta Hambach(CC BY-SA 2.0)

氣候行動人士在森林裡製作路障。圖片來源:Infoletta Hambach(CC BY-SA 2.0)

近五年來,外界對這個團體的支持穩步成長。在波昂,來自其他國家的行動人士也聲援德國反煤團體的活動。

原住民環境網(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Network,IEN)執行董事高德斯(Tom Goldtooth)表示,RWE煤礦象徵了賺錢的公司可以破壞環境,地方居民和公民社會反抗卻得被逮捕的全球系統。

在議場邊,高德斯和其行動人士設立了一個國際自然權利仲裁機構,審議危害環境的罪行。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作者

蔡麗伶(LiLing Barricman)

In my healing journey and learning to attain the breath awareness, I become aware of the reality that all the creatures of the world are breathing the same breath. Take action, here and now. From my physical being to the every corner of this out of balance's planet.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