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代燒雲林垃圾「掌握中」 推動分選、多元處理 台灣在轉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署:代燒雲林垃圾「掌握中」 推動分選、多元處理 台灣在轉型

2018年01月02日
本報2018年1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針對部分媒體報導雲林垃圾代燒調度不順利,恐縣市垃圾大戰又啟,環保署2日下午發出澄清,表示一切「掌握之中」,鄰近縣市持續有協助代燒,部分垃圾因故暫置焚化廠內,屬正常現象。環署督察總隊總隊長吳盛忠更強調,正在協助雲林縣以分選、回收燃料、廚餘沼氣發電等多元處理新技術,不但將能自主處理,也是帶頭轉型。

2017年垃圾大戰期間,累積堆置在斗六市的垃圾山。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雲林縣每年家戶垃圾清運量約10萬公噸,目前縣內掩埋及縣內焚化屬自行處理者,約有4萬公噸家戶垃圾,其餘6萬公噸家戶垃圾,則須藉由外縣市協助處理。

吳盛忠解釋,外傳「協調代燒雲林垃圾環署碰釘」一事,只是外縣市大型焚化爐每年均需排定歲修期間或因機械老舊故障停爐,部分垃圾暫時堆置掩埋場或轉運站,等待正常運轉才進廠焚化處理,其實算是正常的現象;甚至有部分縣市暫存的垃圾數量更多,何況目前雲林的垃圾是暫置在焚化廠,並非代燒縣市不願處理。

吳盛忠反駁說,若是其他縣市不願代燒,那麼遭暫置的垃圾也不可能是這樣的數量而已,他強調雲林鄰近縣市分別協助處理一部份,目前仍是平衡的狀態。

除了澄清調度失利的質疑,吳盛忠也強調,目前國際潮流已經不再只是「焚化」一途,垃圾處理討論也應該跳脫焚化爐、底渣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台灣的垃圾處理已經在轉型中。

吳盛忠解釋,在焚化爐直接燃燒的發電效率約有10~20%;除此之外,還陸續發展了物理轉換、熱化學轉換、生物化學轉換等作法。

熱值高的廢棄物在協調產業結盟後,可以進入鍋爐取代煤,甚至石油焦等燃料;而有機廢棄物更可以轉換成生質柴油、酒精、沼氣、氫氣等生質燃料,或是有機肥料。吳盛忠指出,過去往往是焚化爐底渣產生後才要分類,造成品質、去化問題,而目前的風潮是要在前端就進行分選,將廢棄物各自以適合的方式處理。

「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去年已獲行政院核定,高達153億元的經費,就是要處理縣市政府處理垃圾問題。吳盛忠以雲林為例,指出目前環保署已補助設置廚餘堆肥前處理設施,可以加速廚餘脫水、垃圾全分選等。

此外,包括雲林、南投、新竹等沒有焚化處理能力的縣市,都將陸續設置機械生物處理( Mechanical Biological Treatment,MBT)或機械處理(Mechanical Treatment,MT) , 將垃圾乾燥分選成為「廢棄物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RDF)或「固體回收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SRF)及廚餘沼氣發電、高速堆肥等在地多元化垃圾處理設施。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