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空污,「敏感族群」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更加嚴重。而除了孩童、老年人、具有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者,一份香港研究發現,精神與行為疾患患者的死亡率,在空氣污染達嚴重時竟急劇上升。
這份研究發表在《國際環境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是第一份分析霧霾與死亡率之間相關性的研究。
霧霾引發急性症狀 高風險族群應有更多支持
英國衛報報導,研究人員分析了長達十年的死亡統計資料,發現精神與行為疾患患者的死亡率在霧霾發生的第一天上升了16%,第二天上升了27%。如果霧霾伴隨著嚴重臭氧污染,死亡率增加了79%。
然而科學家還不知道空氣污染如何導致這些現象,他們呼籲進行更深入研究,並立即幫助高危險群。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學者楊琳表示:「我們首先必須給予這些高風險群體更多的支持。目前我們有很多社工在支持著精神障礙患者。但他們需要注意,霧霾可能引發急性發作症狀。當然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控制空氣污染。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途徑。」
「非常強烈的不利影響」 科學家發現霧霾加重心理疾患
霧霾通常發生在乾燥無風的日子,此時污染物質會停留在空氣中,降低能見度。在2007年至2014年的研究期間,共有111個霧霾日,空氣污染水準是平常的兩倍。
科學家們檢視超過28萬4000件死亡案例,其中包括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和癡呆症等包括精神與行為疾患在內的患者。
研究人員指出,「整體而言霧霾日的死亡率比沒有霧霾的日子僅高出2.9%,但對精神與行為疾患患者的死亡率卻有著非常強烈的不利影響。霧霾、極端天氣、極差的空氣品質和城市環境種種因素加總的後果,可能是死亡率飆高。」
楊琳說:「目前我們還沒有很有力的證據或假說來解釋其中機制。」但她認為,過去的研究已經提供了一些線索——2013年一份印尼森林大火造成霧霾後進行的調查顯示,霧霾很可能引發人們的急性憂鬱症反應。
此外楊琳也提到,一項在實驗室中以小鼠進行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的微小顆粒可以進入大腦,影響智力發育。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人腦中有「大量」有毒空污奈米微粒。
粒狀污染物或臭氧飆高 可能觸發自殺行為
2017年6月,一項比利時研究檢查了2002年至2011年期間的2萬多起自殺死亡事件。科學家們發現,懸浮微粒或臭氧等室外空氣污染物若短時間快速增加,可能觸發自殺行為,尤其是在天氣溫暖的時候,就算空氣污染濃度低於歐洲設定的安全上限依然可觀察到這個相關性。
2015年以來,許多研究紛紛指出自殺與空氣污染之間的相關性。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自殺事件在某些季節與高懸浮微粒和二氧化氮(NO2)濃度有關,而在韓國也跟臭氧濃度有關。
在日本東京,科學家發現30歲以下的自殺風險增加與二氧化氮有關;在中國廣州也發現自殺風險和二氧化硫有關。不過有科學家提醒,收集關於自殺的綜合統計數字並不容易,而且空氣污染和自殺行為也會隨著其他因素變化,如一天之中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