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於2001年,創始團隊更早在2000年創辦「環境資訊中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邁入第18年的環資,都在忙些什麼?25日的「TEIA(環資)家庭日暨會員大會」,環資捐款者、志工、會員與員工眷屬,透過影片、猜謎遊戲、桌遊、聊遇圈等輕鬆活潑的互動,認識環資近年來的工作成果、任務與挑戰。
理事長高英勛表示,協會的宗旨之一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並希望藉由提供訊息和行動方案,創造更多有效的對話。
在遊戲互動中認識環境議題
「一般飲料都用什麼容器裝?」「超級比一比」活動中,主持人試著引導出答案 「保特瓶」,不過,在這群平時跟環保為伍的群體裡,第一個答案卻是「環保杯」。「環境影響評估」、「生物多樣性」是常出現在環境報導裡的名詞,但在比手畫腳猜謎的活動中,要如何避開關鍵字來表達,還是難倒這群專業的參加者。
會場上最令人驚豔的,當屬友善農耕推動團隊今夏即將推出的「海梨柑啤酒冰淇淋」,奇妙的組合與濃郁的滋味引發眾人好奇心。專案執行謝伯鴻解釋,海梨柑來自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環境資訊協會希望藉由友善環境耕作來進行棲地管理,維護在地森林生物多樣性,讓鹿寮坑成為野生動物安心的家。
平時在海洋環境第一線進行珊瑚礁體檢、淨灘、以及推廣無塑生活的工作人員,這一天也改到室內,用「石虎島」、「動物大逃殺」等桌遊,與影片「怒海控塑」說故事。
「你希望環境資訊中心長成什麼樣子?」,2000年發出第一份「環境資訊電子報」,提供國內外新聞的環境資訊中心,這次帶著疑問來,請讀者說說想看到的新聞類型。
26歲的梁凱博是協會新成員,平常在街頭為協會募款,藉此機會讓大家了解街頭工作的甘苦。他說,雖然常被當成推銷員或是詐騙,但也有感動的時刻。曾有位捐款者向他道謝,謝謝他介紹這個可以為環境盡心力的機緣,也有民眾透過專員提供給協會的建議。
17年深耕 環境團體面臨轉型
2001年成立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見證環境圈的更迭,而內部的工作方式也隨著時代轉型。理事長高英勛在會員大會中報告,2017年啟動街頭募款專案,除了作為協會營運資金的來源,也為更積極的接觸不特定對象,主動傳播環境訊息。
現在常見的訊息傳播管道,除了電子報和臉書,還有Instagram與Youtube等媒介,需要團隊多方嘗試,善用不同社群與媒介的傳播影響力。高英勛表示,現代資訊傳播有多種形式,未來將鼓勵工作團隊嘗試新創意,新構想與實踐方式。
綜觀18年的變化,高英勛表示,從小接觸環境新聞的新世代已經成為社會新支柱,他們重視環境優先,但在此同時,也與經濟優先的世代產生衝突。「環境資訊協會的角色是希望創造更多有效的對話,因為當大家都認為對方是錯的,只會造成更多衝突,對整體的發展是不利的」。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7年報已發布,歡迎下載閱覽 https://goo.gl/hfd7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