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海派」家庭日 知行合一護海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資「海派」家庭日 知行合一護海洋

2015年03月09日
本報2015年3月9日基隆訊,詹嘉紋報導

「為什麼海鳥會死掉?」「啊!烏龜,那不可以吃!」此起彼落的童言童語迴盪在海科館的兒童閱覽室中,孩子們專注看著投影幕上播放的海洋環境教育繪本;同一時間,爸爸媽媽們則在海岸邊淨灘,親眼看到原應美麗的海岸上滿布垃圾。「真是太誇張了,人類製造太多垃圾了!」

兩個不同空間,串起了是同樣對於守護海洋的意識。8日,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合辦的2015年「TEIA家庭日暨會員大會」,在海科館及周邊環境進行多元的環境教育活動,參與者超過百人。

活動總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行政專員陳毓表示,以「海洋守護,讓動物回家」為主題,要帶領會員、志工、捐款者及合作夥伴到海科館,透過參與活動,一起了解更多關於海洋廢棄物、永續海鮮等海洋相關議題。

環資家庭日到潮境公園淨灘,看到海邊的真實狀況,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行動。攝影:鄒敏惠。

從吃到玩 融入愛海洋心意

守護海洋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10年主要工作任務目標,活動地點特選在去年才開張、正式營運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運用館內豐富的展覽資源,搭配四周漁港風情、漁村文化,一整天的活動從吃到玩,都以「不使用一次性廢棄物」為前提。

以午餐為例,活動前即籲請參與者自備餐具、水杯,享用在地社區準備的道地海味餐點;鼓勵珍惜食物、不剩食;餐後選用手工皂、環保酵素洗滌產品等安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人」是協會成立的主要構成要素,無論是參與志工行動、捐款或是加入協會會員,都是支持協會的方式。去年,協會到猴硐生態教育園區,瞭解守護山林和社區環境教育;今年來到八斗子,讓支持協會的夥伴們,在瞭解協會去年工作成果以及今年計畫之外,還能透過實際參與,體驗協會平日如何推展環境教育活動,每個環節都能看到盡力做到不造成環境負擔,融入滿滿的愛海洋心意。

環資家庭日,參與者自備餐具取用社區準備的道地海味午餐;攝影:詹嘉紋參與者自備餐具,不製造一次性廢棄物;攝影:詹嘉紋

綠繪本、互動遊戲 愛海洋從小做起

小朋友專注地聽工作人員解說海洋廢棄物對生物的危害;攝影:郭叡。而環境教育如何從小扎根?為了來參加活動的小朋友,環資設計了海洋繪本劇場、Fishbank 海洋漁獲爭霸戰、海洋大富翁等孩子專屬活動。

利用繪本、影像、行動劇、遊戲等方式,引發好奇心,讓孩子在充滿樂趣的氣氛下,自然而然學習到愛護的環境的觀念。

利用互動遊戲,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到愛護海洋的觀念;攝影:葉人豪。

動靜皆宜 環境教育多管齊下 

另外,活用了海科館與在地社區特色,進一步認識北海岸、親近海洋,家庭日活動也有導覽、淨灘,含括知識面到行動面。

區域探索館內,陳列了訴說漁業歷史與常民文化的塑像,什麼季節該捕什麼魚?海上作業如何辛勞?漁家生活都在做什麼?在這裡都能透過多媒體影像、互動式裝置一窺究竟,讓與會者對基隆-八斗子一帶的環境和人文狀態有了更具體的瞭解。

區域探索館內栩栩如生的塑像,展示出漁業文化的常民生活。攝影:詹嘉紋。

而本館建築前身原是「北部火力發電廠」,過去高污染的發電設備,如今搖身一變為兼具教育和遊憩功能的環境教育場域。在海科館導覽志工帶領、解說下,與會者走到港口,近距離觀察漁船、漁具,也看到海科館與在地社區環境的依存關係。

吸收了人類如何利用海洋資源的知識後,與會者來到潮境公園淨灘,透過親臨環境現場,跨越由「知」到「行」之間的鴻溝。在美麗的潮間帶,滿布著生活中稀鬆平常的日用品,像是鋁箔包、塑膠袋;但也有許多令參與者驚呼的物品,例如針頭、燈泡等。初次參加淨灘的陳先生表示,自己長年旅行各國,看過許多美麗海岸,如今近看台灣海岸上的細節,覺得國民的素質真的應該加強,學會不再隨意污染環境。

來自新竹的林先生也說,沒想到海灘上會有這麼多垃圾,之前以為是釣客或遊客亂丟,但原來來源不只這些,陸地上的人們所製造的廢棄物,只要不減量、沒有獲得妥善處理,都會流落到海裡、擱淺在岸上。

淨灘帶給參與者的是親臨環境現場的衝擊感,看到了海岸上的垃圾與自己的生活習慣連結,進而引發改變行為;攝影:詹嘉紋。淨灘垃圾分類中;攝影:詹嘉紋

而檢視淨灘後的垃圾做分類時,發現許多瓶蓋,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周昭蕊藉此說明,寶特瓶的瓶蓋其實是可以回收的,但是民眾不知道,或者某些回收業者僅收取瓶身,導致瓶蓋大量流落海中後遭海鳥誤食、死亡的悲劇。

利用廢棄瓶蓋製作的「蓋藝術」展品,顯示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攝影:詹嘉紋。

周昭蕊說,這也扣連了館內展出的「蓋不住的真相」瓶蓋藝術展,以不同形式切入,讓民眾、參與者更瞭解海洋污染與己身生活息息相關。只要越來越多人對小習慣有所覺察,就能讓海洋多一分清淨、留給海洋生物多一點生存餘地。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