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發展兼容生態保育 國發會也能扮演要角
多年以來,原鄉部落青年不斷出走到城市打拼,徒留長者守著世代耕作的田地,勞力吃緊,產出的稻米交給米廠、蔬菜和水果交給蔬果商寄賣,若有餘裕則釀製醃漬物販售,卻獲利潤低廉;更嚴重者,部落傳統文化逐漸在這樣的光景中消逝。
事實上,許多部落的農產品有著各種生動的身世背景,有足夠的條件長出應有的「面目」,吸引消費者的眼光,在市場上佔有獨特的一席之地,進而可能創造較高的利潤,也將青年帶回部落。而這一切的重點,都在於如何讓一級產業再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力。
鎖定花東四部落 國發會推六星加值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為促進部落經濟自主發展、強化在地產業,及解決部落人口老化、農業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從2015年開始,借鏡日本自2010年底推行的「六級產業化法」,委託慈心基金會辦理「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擇定花蓮的奇美、豐南,及台東的電光和達魯瑪克等四個具有潛力的原住民部落,由慈心蹲點,在地輔導部落農民從事有機農業,並將一級產業向二、三級延伸及轉型,開發產品與銷路,開闢部落有機農業的可能性。
所謂的產業六級化,指的是將1級產業(農業生產),向2級產業(加工)與3級產業(行銷服務)延伸,達成1級×2級×3級的加乘效果,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活化與再生有機農業,以提升農民可得利潤。
為期三年的計畫於2018年開花結果,四個部落的族人,帶著各自的農產品,與慈心基金會、國發會代表,齊聚奇美部落,分享三年來的果實。
與村民一路相伴 轉作有機
在此計畫中,「陪伴」顯得特別重要。慈心基金會在每個部落派駐對口,負責陪伴村民,找出部落特色,並提供技術上的支援,讓部落農業不只邁向有機,更能拓展產品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三年來在奇美蹲點的慈心工作人員詹于諄指出,奇美的黑土非常適合種植雜糧作物,但仍須考量部落人文因子,尚能找出合適的作物品項。例如先前種植的黃豆,雖然能夠種出很好的品質,但由於採收時間在七月,正是部落忙於祭典及觀光旅遊旺季,村民分身乏術,因此黃豆產業就難以永續。
詹于諄花了許多時間,陪伴村民多次試驗,嘗試各種作物,開發各式產品,希望能找到最適合栽植及發展的品項。經過多次摸索,目前的核心作物有硬質玉米、毛豆、東昇南瓜等,既適合奇美部落自然條件,又與村民作息相符,也讓村民能夠一年四季皆有產出。
一級生產輔導 助有機耕作面積倍增
六星加值計畫已執行滿三年,在每一級產業上,都有一定的創新與成績,並且依照各個部落不同的基礎條件,擬定因地制宜的輔導重點。針對已具備有機耕種經驗的部落,如奇美與豐南,慈心較著重輔導他們透過與二三級產業串聯,提升原有農產的附加價值。而至於仍在有機農業起步階段的部落,如電光與達魯瑪克部落,慈心則致力於提供技術支持,協助拓展有機耕種面積。
在一級生產輔導上,計畫執行後,四個部落有機及有機轉型期面積擴展近一倍,從36.7公頃左右,拓展至約62.3公頃,其中電光和達魯瑪克原先的面積為0公頃,可說是從3年前一步步達成今天的成果。
電光部落里長寶媽(潘寶瑩)說,電光約有200多公頃的農作用地,大多以慣行農法種植。他們最初從兩分田開始轉作有機,希望能夠帶起示範效果,讓更多人了解水田生態,並進而願意跟進改行有機種植。經過寶媽及部落夥伴努力,再加上國發會和慈心提供的研習機會,村民漸漸從有機稻田、田中的腳印認識生態。有機耕種範圍從兩分田,到現在已是可成立產銷班的規模,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二三級產業品牌。
達魯瑪克部落也是從0開始,由慈心協助組建產銷班,並輔導進行有機和友善耕作驗證申請,目前有三個產銷班,與1公頃多的有機及有機轉型期耕種面積,及5.8公頃多的友善耕作面積。
二三級產業再加乘 加值農產品
奇美與豐南在輔導前已有部分有機及有機轉型期耕作面積,豐南更有35公頃之多,因此這兩個部落的輔導重點,就與前兩個部落截然不同。
奇美主要作物為硬質玉米,不同於一般常見的玉米可直接提供食用,而必須加工製成果糖、容器等。因此慈心輔導工作,就著重在開發產品及確保銷路上,說服更多人加入有機耕種行列。
「山豬壞壞」正是其中較具特殊性的產品。慈心媒合加工廠樂弟食品,將奇美部落的硬質玉米加工製成雙米餅,再加入返鄉青年彭昱融的創意,一同開發出暢銷商品「山豬壞壞」,將村民對作物被山豬侵擾的煩惱,轉化成行銷手法,並於誠品書店、7-11超商等通路販售此商品,展現出產業六級化的理想成果。
至於豐南部落,在輔導前已有範圍最廣的有機栽種面積,輔導重點就落在如何加強產品包裝,吸引更多人購買部落產品。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蘭姆路・卡造就指出,以往村民花費大多心力於栽植,沒有特別著力於產品包裝;以梅子為例,以前多使用回收利用的玻璃罐裝,但是賣相不夠好,難以拓展銷路。慈心加入後,以文創商品的概念出發,改良包裝,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擴展銷售管道。
計畫推行的阻礙 尚待以制度改變和軟硬體的支援解決難題
計畫執行三年來,雖已克服許多挑戰,然仔細檢視,仍有許多阻礙待克服。
以奇美打算以硬質玉米開發零食為例,部落農作在成為商品之前,勢必經過加工過程,因為沒有專門用來打樣、開發產品的加工廠,必須不斷地投入大量作物進到工廠測試,往往因規格不符而浪費許多作物。開發成本高,自然難以研發多元的農產加工品,進而也無法確保銷路,難以說服他人轉作有機。
這次計畫由國發會主辦而非農政單位,在政策高度上有一定的意義。另外,此計畫是仿效日本經驗設計而成,確實已引進產業六級化的觀念,並有初步成果。
但日本是以立法方式,從制度面改變來推動產業六級化,提供農民免費、全方位、從產品開發到融資等各環節的專家諮詢,並且以專案的方式,讓每一個在地農民或組織,都能夠有機會享受產業六級化的相關資源。
此外,日本也協助地方政府整備產業六級化所需要的硬體設施,如產品打樣的基本設備,免費提供農民試水溫的機會,無形中提高二級化商品成功率,足勘台灣持續優化政策的借鏡。
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參考資料
-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漁業の6次産業化」政策專門網頁
- 日本宮崎縣「農業振興公社」產業6級化專業
- 台灣參訪宮崎縣的報導(上下游新聞)
- 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及其對我國施政之啟示(上)(下)
- 日本農山漁村六級產業化之推進概要
- 台日食農六級產業化見學參訪暨宮崎縣食品開發中心經驗交流計畫
- 日韓農業六級產業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