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變國家級綠道 雙溪人倡「不要九份第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淡蘭古道變國家級綠道 雙溪人倡「不要九份第二」

2018年06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鄒敏惠報導

淡蘭古道百年山徑,在民間的保存與修復下逐漸完整,如今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獲納入國家級綠道,允諾推生態旅遊。未來還要推向國際觀光,與西班牙朝聖之路、日本熊野參詣道比美。

面對新的局面,古道重要中繼站之一的雙溪,有在地商家仍抱持觀望,表示中央還未與在地溝通,擔憂將成為九份第二。除此之外,「雙溪生態水庫」重啟環評在即,若水庫蓋成,勢必有部分古道遭到淹沒,周邊的熱帶植物雙扇蕨、全台獨一無二的土地公廟群等自然文史「賣點」也將有部分消失,不過在2日的啟動記者會上,到場的水土林中央部會代表、地方首長也都無人提及。

國家級綠道串連 北部淡蘭先啟動

隨著在地人散步到雙溪的渡船頭,牡丹溪與平林在此處匯合,自清代起就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關口。中央部會代表、古道跨經的北北基宜四縣市首長2日齊聚於此,用拼圖完成「淡蘭國家級綠道」的願景地圖。

IMG_5937
淡蘭古道啟動記者會。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P1050491
四縣市首長參與雙溪走讀導覽。攝影:鄒敏惠。

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表示,當全國都在瘋天空步道、纜車的時候,「我們來走古道,而且已經努力了三年多。」作家劉克襄也表示,台灣觀光旅遊不能只靠打卡地景、地標,而是要創造新的景點。

劉克襄補充,淡蘭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土地公廟美學」,還有亞熱帶蕨類具代表性的植物雙扇蕨,都讓這裡成為足以代表台灣的鄉野風景。

第一階段北、中、南三條 拚六年內完工

淡蘭古道是先民從「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交通路線,2014年獲納入國家發展委員會「建構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計畫」,正式成為「淡蘭國家級綠道」。

擔任前端總體規劃角色,國發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表示,國發會委託千里步道協會著手整理出全台七條綠徑,其中以淡蘭古道、沿嘉南大圳的「山海圳綠道」最先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完成部分路段,中部則有前瞻計畫共管下的浪漫台三線計畫,將連接新北、桃竹苗到台中。這三條最晚將在六年內施作完成。

至於雲林、彰化段,則將找上台糖廢棄鐵路,從嘉南大圳往上接軌,串聯整個西部。

曾旭正說明,每個綠道有各自的中央主政部會,例如淡蘭由交通部、台三線由客委會,山海圳由農委會主政,未來東部的綠道則會交給原民會。但是步道的施作還是得跨部會合作,例如訂定共同規範,如何兼顧生態,就會協同林務局進行。

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致詞表示,中央推動「Tourism2020台灣永續觀光發展策略」[註1],政策上很呼應串聯淡蘭百年山徑的理念。淡蘭路網在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轄範圍內的長度大約20公里,未來也會持續投入協助整理建置。

P1050433
雙溪在地人自組導覽團隊,介紹以前的老街風貌。攝影:鄒敏惠。

古道連結雙溪水庫爭議 地方人憂喜參半

面對古道迎來對家鄉的關注,反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開心的是將有更多遊客認識雙溪的美,害怕的是水庫建成後,不只是珍貴的自然環境遭破壞,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也將不保。

換下反對者角色,呂瑞弘2日在自宅兼自救會辦公室門前貼上歡迎告示,站在門口向參訪的眾人打招呼。呂瑞弘對淡蘭古道可能帶來的人潮表達肯定。他自豪地說,淡蘭古道擁有全台最密集的小土地公廟,其中兩間歷史最悠久的就在雙溪 [註2]

P1050503
圖中央者為反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攝影:鄒敏惠。

「這裡以前就是老街」呂瑞弘手指家門前的柏油馬路說道。因為道路拓寬,當地無一條老街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雙溪目前沒有一個特色的觀光景點。」呂瑞弘強調,擁有好山好水就是資本,應該努力保留,努力讓更多人看見。他舉例,雙溪水庫所在地的丁蘭谷,因為山谷呈V字型的緣故,夏季少受太陽照射,以「蘭溪消夏」名列雙溪八景之一,就是極佳的觀光資本。

呂瑞弘所居住的魚行里,其實相當適合水梯田耕作,而鄰近泰平里的調查也證實了水梯田的涵水能力,因此呂瑞弘的下一步,是計畫在年底參選里長,推動他的理想。

P1050450
雙溪目前僅存的一點老街遺跡,就在林益和堂百年中藥店附近。攝影:鄒敏惠。

衝擊未知、資訊不明 雙溪人:只盼不是九份第二

「雙溪人比較恬靜一點,要的不多,」從火車站前的中華路彎進來,一間獨具特色的咖啡店靜靜坐落在底端,店內陳設著的木雕製品是出自老闆的家傳手藝,「以前的人就這樣,什麼都自己來。」

「我小的時候還算繁榮,到了7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礦災,全鎮13個礦坑無一例外,那時才開始人口外流。」老闆侃侃而談表示,雙溪在清朝就是大鎮,也是淡蘭古道重要的一環。如今人口外移,但房屋出售的情況也不多見,當地人有的移民國外,偶爾才回鄉短暫居住,不少房子都得以保留。話鋒一轉,談起難以忘記的淹水經驗,當地在納坦颱風時淹了兩次,水淹至兩層樓高,前幾個禮拜的大雨,溪水幾乎就要漫溢出來。恬靜的生活底下,是對水患的憂慮。

P1050552
牡丹溪和平林溪交會在雙溪渡船頭,是清代重要城鎮。攝影:鄒敏惠。

對於淡蘭古道帶來的改變,有居民希望因為古道帶動發展,偏向商業性質,但也有部份居民、商家反而不希望過度。他們對於目前的國家級綠道計畫,抱持著觀望態度。「雙溪一直在走生態旅遊,(古道的)發展應該也是朝這個方向,不要變成九份第二。」

淡蘭古道最初推動者之一的劉克襄受訪表示,淡蘭古道的生態旅遊定位很清楚,是以走路、公車、火車到達為主。對於觀光帶來的環境衝擊,劉克襄有信心不會發生。他強調,不只是在地的導覽團隊,主責的新北市政府也將策略定位在一日或二日小旅行,甚至主視覺意象也考慮到在地人文自然,採用雙扇蕨、小土地公廟,顯示各方對此有足夠的共識交集。

P1050513
雙溪老街如今只剩下一小段。攝影:鄒敏惠。

有店家質疑,要串起先民當初走過的路線,可能還要花很多時間,畢竟這些路線有的如今位於市區內,其實都已被道路覆蓋,找不到了。再加上政府想做的規劃沒有充分與居民溝通,甚至有店家不曉得淡蘭古道已是國家級綠道了。對於未來的影響還未可知,不過至少目前的雙溪還是維持著一貫的慢步調、慢活為主的小鎮。

註1:根據交通部「Tourism2020台灣永續觀光發展策略」,2017年為「生態旅遊年」,2018年是「海灣旅遊年」;2019年定調為「小鎮漫遊年」,2020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
註2:建築師劉憲宗、藍天登山隊和崇光社區大學合作,於2017年首次進行淡蘭古道小土地公廟調查,揭開先民開墾的足跡。全台小土地公廟約有1000餘座,其中又以淡蘭古道250座最多。淡蘭古道上,又以雙溪最多。詳情可參考《雙溪地區小土地公廟調查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