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車、公車電動化 推動公路運輸減碳減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汽機車、公車電動化 推動公路運輸減碳減污

2018年06月1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鄒敏惠報導

國人日常生活離不開機車,根據交通部2017年統計,我國每3.5人擁有一輛汽車,每1.7人擁有一輛機車。但是機車也是移動污染源之一,汽車、機車、大客車(公車)加總就佔了公路運輸的七成排放。

政府極力推動電動車化,目標也指向機車、汽車、公車這三大類別。然而過程中遭遇哪些挑戰,中研院與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13日舉辦座談,請到交通部運研所綜合技術組組長曾佩如、經濟部工業局金屬機電組科長童建強以及電動車業者「綠動未來 Green E2 創辦人」劉小麟來與民眾分享他們在不同推動面向上的心路歷程。

image1 (1)
中研院與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邀請官員與業者談電動車化政策。攝影:鄒敏惠。

交通空污與碳排三大來源:小客車、機車、公車

世界各國紛紛訂定禁售燃油車時表,行政院去(2017)年底也宣布我國電動車化時程——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童建強分析,究其背後原因,還是出自環境考量,與政治局勢關連不大,畢竟乾淨的空氣都是大家所期待的。

檢視我國交通運輸碳排放,依照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最新資料,2015年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佔國家總體排放13%。從海、陸、空來看,排放最大宗的是公路運輸,佔96%;依運具別來細分,又以小客車佔51%最多。

PM2.5排放比較之下,小客車、機車、客運(公車)佔公路系統交通排放的55%。曾佩如說明,小客車排放出的PM2.5以尾氣最多,佔81%。其他的19%為剎車磨損、蒸發排放、輪胎磨損及揚塵。若改為電動車,尾氣排放便可直接降為零。

換車意願低 電動機車占比不足1%

但是,多數民眾換車意願仍低。根據交通部2016年的統計,淘汰機車的族群中,有90%願意續購機車,只有10%表示願意放棄機車,改搭乘大眾運輸。另有高達81%的汽車族不願改乘大眾運輸。

站在產業輔導的角度,童建強表示,經濟部工業局目前推動「電動機車產業創新躍升計畫」,目標是電動機車22.6萬輛,能源補充設施3310站。童建強指出,目前已經達成3萬多輛,但至2018年4月為止,電動機車占全台機車總數為0.95%,其實還不足百分之一。

根據中研院研究,因距離汽機車排放廢氣相當近,全台約有80萬人居住離馬路50公尺內、一至二樓層地區,屬「潛在高交通曝險社群」。此外,機車待轉區的空污集中度也應受重視。曾佩如舉例,在一個90秒的路口,機車待轉區大約可停20多輛,這時行人穿越過馬路便會吸入尾氣空污排放。

曾佩如也補充,電動車目前還不普及的階段,呼籲宣導騎士配戴口罩,因為據研究顯示可阻止32%的PM2.5。

圖片來源:台大風險政策中心 RSPRC
公路運輸中,各車種溫室氣體排放的比例。圖片來源:台大風險政策中心 RSPRC

交通工具轉型 環境因素是最大動力

2017年全球電動車銷量超過123萬輛,較2016年大幅成長57.8%。中國、美國、挪威、日本和德國是前五大銷售國。我國目前主要的電動車廠,除了大家熟知的Gogoro,還有中華汽車和光陽。但不管在哪個國家,成本、續航力和充電站的設置,還是電動車是否具有足夠誘因的關鍵。童建強表示,電動車還是取決於價格和性能,因為這兩項跟目前的燃油車還是差距過大。劉小麟則補充,若電車做到和油車售價相同,而後續維修、使用費用若有政策支持降低,電動車的勝率將大幅提高。

「人類交通工具,從馬車到汽車只花了40年轉換時間。」童建強表示,當年驅動馬車汰換的最主要原因是環境因素,馬糞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讓紐約當局積極推動馬車汰換。他認為,在21世紀的懸浮微粒問題,也將成為當今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化的動力。

電動公車可行性 交通部:可滿足80%路線里程數

至於電動公車,曾佩如說,交通部基於責任及人道立場,有義務提供民眾一個乾淨友善且感受度良好的運具,因此推出我國2030電動公車目標,策略規劃方向包含調整路線營運特性、補助機制、示範運行計畫、經營模式轉型、完整充電系統方案。

根據交通部2018年1月調查,全國公車最多的縣市屬雙北市,佔61%,六都共佔了九成二,其中僅台北市規定公車使用年限為八年。曾佩如表示,交通部調查發現,六都市區公車80%以上路線單趟里程少於30公里,顯示電動公車續航力大致可以滿足多數營運路線的需求。

電動公車。資料照片。
電動公車。台北市環保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