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猩猩】人類進展 一夜反轉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第三種猩猩】人類進展 一夜反轉

2018年08月19日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麗貝卡・斯特福夫(Rebecca Stefoff)

人類這個物種現在已經遍布地球,並且掌握了這個行星大部分的資源,這是前所未有的。聽起來是好消息,但是也有壞消息。我們逆轉這種進展的速度,要比之前發展速度還要快,下面這三章會討論這個狀況。人類的能力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續存,我們會馬上把自己消滅殆盡? 或是慢慢陷入全球暖化、環境污染、人口增加而食物不足,以及生存所需的生物都滅絕殆盡的泥沼中呢? 這些危機真的是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才出現的嗎?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大自然會維持平衡的狀態:掠食者不會把獵物滅絕,草食動物不會把野草啃食殆盡。從這個觀點來看,只有人類格格不入。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大自然將不會給人類什麼教訓,因為動物和環境之間從來都不會失去平衡。

牛津大學科學史博物館的恐龍化石

牛津大學科學史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圖片來源:Peter Reed(CC BY-NC 2.0)

事實是,現在人類消滅物種的速度,遠高於物種在自然狀況下滅絕的速度,例外的狀況是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那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在那次事件中,恐龍滅絕了。不過,大自然中依然有某些物種滅絕其他物種的例子,這通常是發生在掠食者到了新的環境之後,當地的獵物並沒有習慣新掠食者所發生的結果。在這些獵物物種消失之後,掠食者會改吃其他物種。

大鼠、貓、山羊、豬、螞蟻和蛇,曾被人類帶到新的環境中,在那裡這些動物變成了物種殺手。舉例來說,澳洲有一種棲息在樹上的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外經由船隻或飛機被帶到了太平洋上的關島,島上原本是沒有蛇的。現在澳洲樹蛇已經快要把關島上的森林鳥類滅絕殆盡,因為這些鳥類沒有足夠的時間演化出對抗蛇的行為。

轉移獵物的掠食物種中,人類是絕佳的例子,我們在某種獵物滅絕之後,轉而獵捕其他新的獵物種類。從蝸牛、海藻到鯨魚,從蘑菇到草莓,我們通通都吃下肚,如果快要把某個物種吃光了,人類就改吃其他食物,因此,當人類遷徙到地球上新的土地時,都伴隨著一波滅絕事件。例如1500年前玻里尼西亞人移居到夏威夷時,當地許多鳥類種類滅絕了。

其他動物會這樣嗎? 牠們會摧毀生活所需的資源嗎? 這種狀況並不常見,因為動物的數量會隨著食物的供應量而增減。不過的確有些動物族群因為把食物吃光而整個族群死亡。1944年,29頭馴鹿被放到了白令海峽的聖馬太島上;到了1963年,島上的馴鹿已經繁殖到6000頭,但是馴鹿的食物地衣生長緩慢。在那座小島上,馴鹿沒有辦法遷徙到其他地方,只能一直吃地衣,使得地衣數量無法恢復。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馴鹿死亡殆盡,只剩下41頭雌鹿和一頭不孕的雄鹿,最後族群全滅,留下骨骸四散的島嶼。

動物的「生態自殺」往往出現在控制族群數量的外力突然消失之後,而人類最近從這種外力中解脫出來。我們很久之前就免於受到掠食,現代醫學使得因感染病死亡的人數大幅減少。在以往,殺害後代以及幾乎持續不停的戰爭會限制族群的大小,但是現代社會已經逐漸無法接受這些事情。人類的數量持續增加,但是聖馬太島上馴鹿的故事告訴我們,族群是不可能無限膨脹的。

人類的現況可以和動物世界情況比擬。人類和許多改變獵物的掠食者一樣,在新環境中殖民或是得到了新的力量之後,就滅絕了一些獵物物種。人類也和那些脫離數量增加限制的動物族群一樣,我們正在毀滅所需要的資源,使得人類自己將會遭到毀滅。


image

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麗貝卡・斯特福夫(Rebecca Stefoff)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6/27

 

 

 

 

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洛杉磯時報》科普書獎
全新編寫經典普及圖文版

戴蒙希望他的書能夠幫助全世界的地球人面向未來,
改善當今年輕人將會繼承的世界,幫助年輕世代建立未來。

經典普及版說明

《第三種猩猩》自199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25年,在全世界與不同領域都造成廣泛的影響,在地球環境更加惡劣的此刻,為了使更多讀者與未來世代理解人類的特性,作者賈德.戴蒙與改編者重新改寫成《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書中完全保留戴蒙核心觀點和論據的基礎且加入了新資訊,適當略去部分學術性較深的論證,運用通俗生動的例子以及大量插圖,將原書的觀點用更加親和、明朗的方式呈現給大眾,非常適合中學以上的學生閱讀,也適合還未曾閱讀這部經典著作的一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