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猩猩】人類摧毀棲地 沒有樹木生長的荒地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第三種猩猩】人類摧毀棲地 沒有樹木生長的荒地

摘錄自第14章 沒有發生過的黃金時代(下篇)

2018年08月26日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麗貝卡・斯特福夫(Rebecca Stefoff)

復活節島的問題

讓所謂「黃金時代」蒙上陰影的還不只滅絕物種,早期的人類社會也會破壞生物棲地。一個明顯的例子發生在復活節島上,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嶼距離南美洲國家智利3600公里遠。

自從荷蘭探險家在1722年「發現」了復活節島和島上的玻里尼西亞居民之後,神祕的氣氛便籠罩在那座島上。這座島是全世界最孤立的島嶼,島上的居民以火山岩為原料,雕鑿了數百座雕像,這些雕像最重達85公噸,高達12公尺。在沒有金屬與輪子的狀況下,除了人力之外沒有其他動力來源,島上居民卻能夠把許多雕像搬到距離採石場數公里外的平臺上。有些雕像沒有完成或是遭到廢棄,就像是雕刻者和搬運工突然放下工作。在荷蘭的探險家抵達時,許多雕像依然佇立,但是到了1840年,島上居民把所有雕像都推倒了。這些巨大的雕像是如何製造與搬運的?島上居民為什麼突然就停止雕鑿並且後來還把雕像推倒呢?

【第三種猩猩】沒有發生過的黃金時代(2)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雕像。圖片來源:Arian Zwegers  (CC BY 2.0) 

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現在島上的居民把雕像放在圓木推動,讓二十世紀研究人員海爾達(Thor Heyerdahl)看他們祖先移動雕像的方式。考古學和古生物學揭露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這牽涉到島上殘酷的歷史。玻里尼西亞人大約在西元400年開始在復活節島上生活,當時島上覆蓋著森林。居民逐漸砍伐樹木,以取得木材,並且騰出土地栽種作物。大約在西元1500年,人口數量達到了7000人,這時島上居民已經雕鑿了千座雕像,並且至少豎立起324座。

但是這時森林已經完全被摧毀了,一棵樹都沒有了。

因為島上沒有可以用來搬動與豎立雕像的圓木,雕刻工作就停止了。森林消失的後果還有饑荒。沒有森林,土壤受到侵蝕,農作物的產量跟著下降;沒有樹木,也就沒有辦法製造捕魚所需的獨木舟。戰爭屠殺與人類自相殘殺與互食使得島上的社會崩潰,矛頭散落滿地。敵方的宗族把其他宗族的雕像拉倒,人們躲在洞穴中求自保。當初能夠支持傑出文明的翠綠土地後來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復活節島:沒有樹木的草地上有傾倒的雕像,能夠供養的人數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島嶼和大陸

玻里尼西亞群島和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生的事情,說明了首批人類移民者在大型島嶼上定居之後,可能引發的生物滅絕浪潮。在沒有人類的島嶼上,生物能演化出現代生物學家前所未見的大型動物。地中海的島嶼,例如克里特島和賽浦路斯曾有小型犀牛和大型烏龜、矮象和矮鹿。西印度群島後來消失的動物有地懶、熊那麼大的齧齒動物,以及各種大小的貓頭鷹:從普通大小的、大型的、龐大的到巨型的,此外還有蜥蜴、蛙類、蝸牛和鳥類等,各島嶼總加起來有好幾千種物種。

考古學家歐爾森(Storrs Olson)稱這些島嶼上的物種滅絕為「自然史中發生最快也最劇烈的生物巨變」。在確定那些動物留下最後一塊遺骸的時間以及人類首度登上那些島嶼的時間之前,我們無法確定是不是和玻里尼西亞群島和馬達加斯加島一樣,由人類造成了滅絕。

大陸上也發生過滅絕的浪潮,那是在更久之前。大約在11000年前,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滅絕了,這也是美洲印地安人的祖先最早踏上美洲的時間。是印地安人殺光了那些動物?或是因為那時剛好發生了氣候變遷而造成動物死亡?原因科學家都還爭議不下。在下一章中,我將會解釋我認為是人類獵殺的原因。不過和靠近現代的滅絕事件相比(例如千年前毛利人殺光了摩亞鳥),要指出11000年前滅絕事件的確實原因和時間,要困難得多。例如在過去五萬年,現代澳洲原住民的祖先便在澳洲居住了,後來澳洲許多大型動物也滅絕了。我們並不清楚是否是人類造成了這些動物滅絕。

可以非常確定人類首度踏上那些島嶼時,對島嶼上的物種而言是項災禍。但是在大陸上的狀況是否也一樣?塵埃尚未落定。

阿那薩吉啟示錄

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人類摧毀棲地的另一個例子,和北美洲最先進的印地安文明有關。當年來自西班牙的探險者到了現今美國的西南方,在一棵樹都沒有的沙漠中,發現了許多數層高的房舍,西班牙人把這些房子稱為「普韋布洛」(pueblos),其中在現在新墨西哥州查科文化國家歷史公園(Chaco Cultur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中的一座房舍,長200公尺、寬95公尺,五層樓高,裡面有650個房間,是十九世紀末鋼鐵摩天大樓出現之前北美洲最大的建築物。當時住在這個地區的納瓦荷印地安人(Navajo)只知道建築這些房舍的人已經消失了,他們稱之為「阿那薩吉人」(Anasazi),意思是「古代人」。

【第三種猩猩】沒有發生過的黃金時代(2)

新墨西哥州查科文化國家歷史公園裡的「普韋布洛」。圖片來源:Jasperdo (CC BY-NC-ND 2.0)

查科的房舍大約是在西元900年開始建築的,但是才過了200多年,到了十二世紀,那裡就沒有人居住了。阿那薩吉人為什麼要在貧瘠的荒地上建立一座城市,他們又是從哪裡取得生火的木材,以及搭蓋屋頂所要的二十萬根梁柱?為什麼後來放棄了這座城市?

普遍的看法是乾旱逼得阿那薩吉人離開了查科谷地,但是在查科遺留下的植物則道出了不同的故事。考古植物學家研究古代留下的植物,調查了查科地區周圍的植物殘留物,發現到在這些房舍興建的時候,四周不是沙漠。事實上,當時這些房舍是位於森林之中,林中主要是矮松和檜木,附近還有一座北美黃松林,這種樹要比矮松高,那些林木是阿那薩吉人的柴火和建材的來源。

人們在查科居住時,周圍的林地和森林逐漸受到砍伐,變成了沒有樹木生長的荒地,成為現在看到的模樣。當時的人必須要到十五公里外才能取得柴火,要到更遠的地方才找得到大到可以當建築材料的樹幹。他們精心建造了道路系統,能夠把八十公里外生長在山地上的雲杉和冷杉樹幹拖回城裡,完全使用人力。

房舍區周圍沒有了森林,土壤侵蝕和水源流失加劇。阿那薩吉人打造了為田地供水的灌溉溝渠,這時候也愈挖愈深,最後地下水位可能下降到比溝渠還要低了,溝渠無法引水出來,沒有灌溉水源便無法讓作物生長。阿那薩吉人可能是因為乾旱才離開查科谷地,但也是自己讓旱災的結果變得更嚴重。


image

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麗貝卡・斯特福夫(Rebecca Stefoff)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6/27

 

 

 

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洛杉磯時報》科普書獎
全新編寫經典普及圖文版

戴蒙希望他的書能夠幫助全世界的地球人面向未來,
改善當今年輕人將會繼承的世界,幫助年輕世代建立未來。

經典普及版說明

《第三種猩猩》自199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25年,在全世界與不同領域都造成廣泛的影響,在地球環境更加惡劣的此刻,為了使更多讀者與未來世代理解人類的特性,作者賈德.戴蒙與改編者重新改寫成《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書中完全保留戴蒙核心觀點和論據的基礎且加入了新資訊,適當略去部分學術性較深的論證,運用通俗生動的例子以及大量插圖,將原書的觀點用更加親和、明朗的方式呈現給大眾,非常適合中學以上的學生閱讀,也適合還未曾閱讀這部經典著作的一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