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我們的襲產》譯序
一直很難忘在太魯閣的那一年解說歲月,當年我們都很年輕,是一群在山水雲天間的教育者、學習者、與生活者。每天清晨,在沁涼的山氣與婉轉的鳥鳴中甦醒,步出宿舍向山徑旁的紫嘨鶇與白鶺鴒道早安,再走入遊客中心或山林中展開一日的工作。晚上,我們常在太魯閣台地的宿舍中促膝長談,分享著白日的解說心得;或在空曠的山路上長跑,伴著峽谷的月光,跑入一山的靜寂,再隨著立霧溪的潺潺水聲甜蜜入眠。日子像首青春的輕歌,在自然裏悠悠地吟唱著……而年輕時的友誼與理想就這樣地在山林中滋長,我們一起對台灣的自然保育留下許多期許與承諾。我也首次發覺,「環境解說」是多麼深奧的哲學與藝術,它有無窮的境界可供我追求與努力;而在山中的我更能深深體悟,解說員學習的不僅是自然這本大書、更在學習如何安頓自己的生命。
1992年夏,我不捨地揮別太魯閣的歲月與好友,也揮別了這養育我26年的台灣,遠赴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展開長達5年的研究所生涯。那是塊四季分明的豐饒大地,尤其是絢爛的秋葉與靜寂的冬雪,讓來自亞熱帶的我感到興奮與著迷;然而,如同美國大多數的州一般,俄亥俄州是個沒有大山的地方,這讓從小與中央山脈為伴的我感到悵然若失,最後竟成為一股濃烈的鄉愁,我強烈懷念著台灣山林中那空靈的霧林帶、那壯麗的原始森林、那稜線上凜冽的東北季風、那湛藍激越的清溪、那夕日餘輝下的雲海、以及昔日山林伙伴那風雨同舟的情誼……我慢慢發覺,這些在台灣山林中所留下的影像與情感,彷彿是溫柔的母親呼喚,成為我在異鄉求學心中穩定力量的來源,甚至化為論文中的靈感。
那5年在美國的生活,時空的隔離使我更清楚台灣在全球生態體系中所扮演的珍貴角色。在研究所中我深交了許多美國同學,他們都是懂自然愛自然的人,但每當我放映在台灣隨手而拍的幻燈片供大家欣賞時,他們總是目瞪口呆欽羡不已,難以想像在這麼小的土地上竟有如此傲世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確,對愛自然的人而言,生活在台灣真的是恩寵;但我也難過地發現,台灣人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竟是如此的無知,甚至帶點自卑;相對地,我那群熟稔的美國同學,即使來自於景觀單調乏味的窮鄉僻壤,依然對故鄉土地充滿了了解與愛戀,也往往願意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這強烈的對比深深地觸動我心,讓我更明了環境教育的重要,對自己的成長土地不了解,怎麼可能對土地產生關懷與愛?缺乏了對土地的愛,又怎會挺身而出捍衛大地?
經過多年的遠行,我如願回到東部這熟悉的山川大地,拾起年輕時的承諾,投入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的研究與教學;但與十幾年前相比,台灣重大的環境問題並沒因國民所得的提升而改善,土石流因高山濫墾而更加劇、西南國土因超抽地下水而繼續沉淪、海岸與河畔的珍貴濕地依然被大量破壞、地方民代為追求不法利益造成河川的水泥化及毒物棄置……而這些環境問題都正耗掉台灣子民的競爭力與長期福祉。不幸的是,新世代更注重消費、享樂、自我利益的主流價值觀,似乎更遠離簡樸、尊重生命、公義、節制、給予等有利環境問題解決的生命信念。面對這場環境戰役,我實在找不出太多樂觀的理由,常常,我因這土地上貪婪、短視、粗暴的人心而憂愁痛心;但另一方面,每當我看到那許許多多在台灣各地默默付出的高貴心靈、年輕學子們那摯真善感的情懷、以及那依然壯麗且陪我成長至今的中央山脈,卻又無比的感動,並重新獲得希望與力量。
對於決定選擇民主體制的台灣社會,環境教育就必須放在民主的脈絡中來思考。如果環境教育只促成個人行動(如隨手關燈或撿拾垃圾)來保護環境,將誤導人們以過於簡化與個人主義化的方式來處理環境問題,群體性的行動才能真正使環境問題改善,我們需要的是強化民主內涵與群體行動的環境教育,讓更多人願意挺身而出,形成公益團體以引領台灣社會向上提升。在激發人們內心對環境的熱情與使命感上,我相信充滿情意與哲理的「環境解說」必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多年來的教育經驗讓我發現,人們對環境的熱情與愛,很少因著深奧的教育理論或理性的環境危機分析而被激發;但如果將他們引領至大自然裡或歷史遺跡前,再輔以動人的解說,人們常會被這些生命故事與直接體驗所感動,進而對環境產生更多的愛與行動,而這一切轉化往往可藉由「環境解說」加以激發。
所以,多年前內心就有翻譯《解說我們的襲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的念頭,此書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解說界的重要經典,作者費門.提爾頓(Freeman Tilden)以文學性與哲學性兼具的筆法來寫作,並非只局限在自然知識的解說,而是站在人性共同的出發點,展現對自然與人文深層的關懷。這正是台灣的解說員所需要的,只是我一直遲遲不敢動手翻譯,一方面惟恐力有未逮,無法完全翻譯出提爾頓所闡述的西方文學與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平日已忙於教學與研究,學術界重視的是生產出更多嚴謹理性的學術論文,翻譯是件不怎麼被肯定的苦差事。然而,當我看到這幾年在公部門或民間團體有越來越多的解說志工投入環境教育的行列,並獨自摸索著該如何呈現出美好的解說,終於讓我下定決心著手翻譯。我自我安慰著,即使只翻譯出提爾頓八、九成的原意,也應可為台灣的解說員帶來許多珍貴的啟示。
而在開始翻譯的同時,我的翻譯伙伴高思明老師與我就決定要將此書的版酬全數捐給荒野保護協會,以感謝「荒野」人士過去十年來為台灣環境的奮鬥,及在環境解說上所投注的心力。另外,我們亦期盼藉此能拋拋磚引玉,因為與西方社會相比,台灣社會對公益團體的捐獻力量實在太薄弱了,這些公益團體往往因財務狀況窘困而無法更壯大,也因此削弱了引領整個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我們有個小小的野心,即希望讓更多國人知道多元的捐獻方式,也期盼能對這股風潮的鼓動盡份微薄的心力。
如今這本譯作終於完成了,我想感謝昔日在太魯閣相濡以沫的解說員們,至今我依然覺得那年的歲月像首美麗的詩歌;也感謝台灣環境教育界的熱忱朋友們,你們讓我感受到群體奮鬥的喜悅。當然,更要感謝我的翻譯伙伴高思明老師,若沒有你當初的決心與堅持,本書可能還沒開始翻譯;同時也要感謝堅守太魯閣解說員崗位的老友林茂耀先生之友誼,我永遠懷念那段在太魯閣同室而居的年輕歲月。還有放棄工程博士轉而投入英美文學的表哥張向良先生,感激你願意花數十個小時,與我廢寢忘食地討論書中的章節;同時要感激與我一起擔任學生團契輔導的英美系曾珍珍教授,在百忙的學術生活中還願意撥冗幫我解答書中許多關鍵的翻譯難題。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妻子麗美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最後3個月甚至還與我一起潤稿與校稿;還有兩個孩子耘慈與牧恩,這本書剝奪了我許多陪伴你們的時間,如今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又能常常騎著單車悠遊在美麗的東華校園中,或一起躺臥在山中的溪水旁,仰望藍天白雲,讓時光緩緩流過……
最後,讓我們一起誠心祈願――
台灣的天空,永遠揚著我們的夢想
台灣的山水,永遠靈毓秀麗
台灣的孩子,擁有值得驕傲與愛戀的土地
許世璋
2005/10/20於星空下的花東縱谷
解說我們的襲產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四月份我們以解說教育的角度詮釋生物多樣性,也藉此閱讀自然之美;閱讀更多文章:生物多樣性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