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說在賞鯨事業的必要性與解說員在賞鯨活動中應扮演的角色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解說在賞鯨事業的必要性與解說員在賞鯨活動中應扮演的角色

2001年02月02日
作者:王緒昂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在山林野地的生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記憶。而對於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也經由長時期的戶外活動中,在心中逐漸生成。因此,從大學時代起,我便在不斷的觀摩及練習中,開始了這漫長的學習過程,嘗試自然解說的工作。希望能藉由引導與經驗分享,帶動更多的夥伴走近自然,共享這份喜悅。

正如同其他的生態旅遊活動般,賞鯨活動參與者,多半對旅遊有著較高的期許,往往希望經由外出旅遊,能對自然事物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對於這個近年來如野火燎原般在臺灣各地延展開的新興事業,我們也有著極深的期盼。希望能在細心的引導解說規劃下,使賞鯨活動可以有別於一般走馬看花的旅行方式,提供參與者更多兼具知性及感性的享受。

解說員的可貴,在於能和遊客有充分的互動,而經驗的累積與分享,獲得與統整知識的能力,都使得解說人員的解說內容是個不斷成長的有機體。因而其所具備的活潑、可成長的特性,是成功的生態旅遊活動所不可或缺的。而有別於教學錄音帶或影帶呆板的播放解說方式,身為自然解說員,對於身處在不同的環境中,或面對不同的遊客時,隨之調整解說的內容與表達方式也有其必要性。所以,每一回的自然解說,無疑的都是全新的經驗,也都是一次挑戰。但是,海上的解說,特別是賞鯨船上進行的解說工作,卻是個人所經歷過的最大考驗。這樣的現象,除了因為我們對海洋環境的了解有限,更大的困難,則是來自大眾對「賞鯨」的認知不清與過高期望。

海豚與鯨這兩類動物,雖然在分類上,都同屬鯨目。但是我們慣以「賞鯨」來稱呼所有到海上觀賞鯨豚的行為,因而在了解不深的情形,或是旅遊業者過分誇大的宣傳下,遊客誤以為賞鯨之旅就會像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情境般,可看到大翅鯨跳躍,或看到眾多的虎鯨(殺人鯨)在船隻旁穿梭。因此,在去年(1999)的夏天的一個航次,就有過一個難忘的經驗。下午,船隻在花蓮港外,被數千隻的弗氏海豚包圍,遊客多半為之瘋狂時,仍然有人還是抱著遺憾而歸,原因卻是沒有看到「鯨魚」。

這樣的事件,也就突顯出了解說的重要性,以及解說員在賞鯨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解說員擁有較豐富的背景知識、較多的實際經驗,是環境與遊客間的橋樑,可引導遊客進行觀察與體驗。此外,雖然成功的解說可以協助賞鯨事業提昇,也能間接的為業者樹立良好的形象與口碑,但是解說員卻應將自己的角色清楚定位,不能把目標放在為賞鯨公司賺錢這樣的單一目的上。解說員的目標,可能和賞鯨公司不完全相同,優先考量的重點也不一。因而身處遊客與業者之間,解說員還有協助遊客和業者溝通的作用。

至於賞鯨解說方面,筆者從三年前開始隨船進行海上導覽,也開始規劃解說的內容。個人認為解說最好分為室內的行前解說、隨船解說及依遊客特質進行的事後討論。如此才能兼顧海上注意事項宣導、自然環境解說與了解遊客感受以作為改進的參考。

整個賞鯨活動裡,唯有在室內的行前解說過程中,解說員可全然掌握參與活動者的注意力,使遊客在不受外在事物干擾的情況下,接觸到仔細安排的解說內容。因此,我們都會選擇密蔽的獨立空間,作為行前的解說教室。即使在目前旅遊業者素質參差不齊,旅行團經常輕視行前解說,我們卻仍然堅持室內解說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而室內的行前解說的內容,自然與海上的解說不同,應該著重在安全事項與重要觀念的傳遞為主,而必要的鯨豚知識,則視遊客的需求而適時且適當的給予。

此外,在行前解說中,也是個釐清遊客對於賞鯨活動錯誤觀念的時機。無論賞鳥或是賞鯨,正確資訊的收集可以提供較佳的引導,協助我們在適當的時間觀察到特定的物種。但是,這類以觀賞特定動物為主的生態旅遊活動,卻不同於以觀看風景點的旅遊方式,有著極高的不確定性。因而,解說員必須誠懇的提前和遊客溝通,而非在解說教室中一再強調在過去的經驗中,曾經看過多麼珍貴稀有的物種,及海上觀察中,有多高的發現機率。

讓參與賞鯨活動的朋友,接受觀賞野生動物不同於造訪水族館的現實面,就是繁多解說項目之一。野地生命,自有其生活的韻律,藉由不斷的觀察,我們只能增進對牠們的了解,卻無法掌控牠。觀賞鯨豚,其實像進行所有的野外觀察活動,還是要碰運氣。

而在國外,無論賞鯨(Whalewatch)或是觀海豚(Dolphinwatch)都是行之多年的生態旅遊活動。遊客對於鯨豚類的出沒季節與地點,多半已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只是以進行自然體驗的心情,期待與鯨豚的海上邂逅,而非將目標鎖定在可遇而不可求的珍稀物種上。而在遭遇鯨類的那一刻,不管是大型鯨,或是小海豚,都能帶給遊客極大的快樂。正因為這樣隨性的態度,人們才能真正懂得去欣賞不同海獸所帶給人們的獨特感受,也讓每一次航行都成為輕鬆愉快的探索之旅。

在海上,解說員的解說,也自然與室內教室的行解說內容不同。配合出海當天的天候狀況,以及航行過程中景觀的不斷改變,海上解說也相對的需要更為靈活而富有彈性。雖然海上的鯨豚辨識、相關的鯨豚知識,與相關資訊的取得,對一個賞鯨活動的解說人員來說,的確有其必要性。然而,在近三個小時的航行過程中,物種的介紹絕對只是解說內容的極小部份,而其他有關環境、人文歷史及漁業的題材,就相對的顯得重要。所以,如何將感性、知性與個人經驗部份以適當的比例,巧妙的組合成個人的解說內容,就是解說員們所面對的挑戰。

有時,當航程結束,大多數的遊客都已離去的時刻,解說的工作卻並未完成。針對每個航次中,可能存在著少數對鯨豚、海洋生物,甚至對環境議題充滿興趣的參與者,我們便可進行個別的事後經驗分享。這樣的討論,除了可為遊客解除些許疑惑,也可協助解說員更了解不同參與者的差異,作為往後解說內容調整的參考。

另外,隨時注意遊客的身體狀況,是否有危害個人安全的情形,也該是解說員主動擔負起的責任。而當發現鯨豚時,船隻與海豚的互動,是賞鯨事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所以在觀察鯨豚之餘,也該讓遊客了解應以何種方式去接近並觀察這些海洋夥伴,同時強調建立海上倫理的重要性。

賞鯨活動是臺灣新興的事業,因為太年輕,所以相關的事業倫理尚未形成,許多賞鯨的規範也待業者與政府商討後建立。而在這個時候,自然解說員正可發揮極大的作用,提升對遊客的服務,也強化賞鯨可能對於臺灣海洋環境保護的正面貢獻。總之,解說如駕船,同樣是專業的工作。除了接受訓練、用心的學習與不斷的嘗試外,更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在生態旅遊中,解說員確實有其必要性。

「不只是帶你去賞鯨而已!我更想讓你去見證我們的環境之美!」觀鯨豚,其實只是趨近夢想的起點。藉著親近海洋、觀賞美妙的生命,我們相信能將這份單純對鯨豚的愛,轉換為切實的行動力量,伸出雙手,為我們沈默的自然母親奉獻出一份心力。

唯有抱持著那份對於環境的責任與使命感,我們才能真正做好自然解說的工作。看著許多的自然解說員從知識面切入,堅持以冰冷的題材堆砌起解說稿,死背著一成不變的內容,我總感到有些遺憾。「其實我們還可以做更多!」這樣的聲音不斷在耳邊響起,而臺灣環境的未來呢?一切的答案,就在我們堅定的步伐與披荊斬棘的雙手中。

資料來源: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江瑩青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