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用料進口月底加嚴 限制再生粒料出口 塑膠業者反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產業用料進口月底加嚴 限制再生粒料出口 塑膠業者反彈

2018年09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因應中國禁收洋垃圾政策造成產業鏈變動,大筆訂單湧入台灣,導致進口廢紙、廢塑膠量大增,環保署修改「產業用料」規範,防止衝擊國內回收處理業且影響環境,月底新制就要上路。

新制將限縮只有合法工廠可進口,進口的品質也限定為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更在第二次預告時又加上進口工廠必須提出證明,確定處理後的再生料只能國內使用,不得直接出口的規定。

13日的修法公聽會上,上百業者普遍認同為了環境而加嚴進口品質,但對於限制出口,卻質疑這不但影響他們的貿易權、斷了生計,甚至經濟規模不足反而將導致國內回收受阻,盼環保署別太衝動。

DSC06496

環保署13日舉行產業用料規範公聽會,塑膠業者反對限制出口。賴品瑀攝。

廢管處統計,中國祭出禁收洋垃圾政策後,環保署3月就發現進口量異常,今年1到7月,的確塑膠的進口量為去年同期的2.63倍;而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從業界觀察,表示是因此產業鏈版圖產生巨變,台灣再生塑膠原料供需失衡,大量訂單湧入工廠,而造成進口產業用料的數量倍增。

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現行法規對產業用量的進口沒有任何限制,入關之後也就再也沒有流向的資料可查,這次修正公告,是為了先擋下對可能對環境與國內回收處理產業有衝擊的部分,目的是為了確保國內回收處理系統去化順利,同時管控進口的質與量。未來將回歸許可制管理所有進口。但此公告將隨時視情況迅速調整,而未來長期將回歸許可制。

賴瑩瑩表示目標9月底前完成公告,下週將予相關部會討論執行細節,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副組長陳良棟則表態,工業局支持這次的修正,認為是加嚴管制是必要的,尤其支持未來將只限工廠進口,進口用料必須分類過、雜質少。

廢管處簡任視察許智倫解釋,進口物質有申請許可與產業用料名單免申請兩途,產業用料本就是基於產業實際需求而訂定,當有產業需要、需要補缺口,且品質高、環境衝擊小者,才以通案處理,例如工業廢品、下腳料多是來源明確、乾淨、再利用價值高,較接近原料。但因加工後將出口而無法以產業用料進口者,仍可循申請許可的方式進行。

到場參與公聽會者有上百位,主要為塑膠產業從業者,他們質疑說,若限制再生粒料出口,只限在國內製造為產品,經濟規模不足後,反恐導致國內回收鏈受阻,造成本來還可以回收的無法回收了,部分業者建議不要限制出口,或是商討出一個百分比,不要一次喊卡。

對進口用料以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為限的部分,他們雖然都表態認同應該控制品質,但也對未來海關如何認定、如何查驗感到憂心。

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陳旭指出,產業用料主要是工業包才淘汰,合法工廠不能進生活垃圾來用。而台灣廢塑膠加工技術相當先進,改質加工更是台灣塑膠產業的強項。

陳旭解釋,許多再生塑膠需要與新料或其他種類塑膠混合,改質的技術將決定後續的市場價值與應用方向,塑膠在許多產業都可運用。

過去因為中國的競爭、與外銷東協將加徵6.5%關稅而產能大減,如今業者好不容易才盼得良機,陳旭主張不應限制出口,把台灣塑膠產業的優勢拱手讓人。塑膠製造業者「金塑」指出,中國會禁收洋垃圾,是因為他們的處理廠「髒到不行」,但台灣的業者並非這樣的狀況。

有業者指出,自己目前生產的再生粒料,國內並沒有需求,都是外銷,若是禁止出口,他就斷了生計,物質也就無法得到回收處理,必須運到焚化爐了。亦有業者表示他在台灣與東南亞皆有設廠,若要出口給自家海外的工廠使用也不行,那實在不合理。

不過,環團著眼國內回收處理系統的運作,尤其擔憂回收價格崩盤的狀況加劇。看守台灣研究員陳威霖認為,進口量應該進行總量管制,盤點國內的產生量,且以國內需求優先,有餘裕量再談進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員陳姿蓉亦指出,今年的進口量已經超出了過去的年均量,即便總量可能有所浮動,但台灣到底能承受多少量、需要多少量必須要盤點。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