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世界魚消失了 李育昇「魚身・餘生」明日臨演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如果這世界魚消失了 李育昇「魚身・餘生」明日臨演計畫

2018年10月28日
文、圖:李育昇

以現今世界持續惡化的狀況預測,我們的明日即是末日。

2003年開始李育昇投入劇場服裝設計創作,迄今進入第15個創作年度。劇場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說故事的場域,編導用文字跟詮釋觀點說故事、演員跟舞者用肢體說故事,而他則用視覺創造物說故事。

說故事,正是一切創作的緣起。

「魚身・餘生」,是將劇場形式的創作獨立於靜態展覽空間呈現,延續劇場創作的故事性。這是一個關於明日世界輪廓的想像,我們都在這個想像裡扮演一位臨時演員。在魚類都幾近滅絕的未來,魚的形象變成了口耳相傳的珍稀異獸,昨日世界只留下了魚類的網路資料與照片,以及曾經見證魚類形象的倖存者口述,而終有一天這些口述記憶將會日漸稀薄、日漸失真。不久的明日,舉凡在未來的重要節日裡,人們會緬懷過去這些真實存活在世界上的美麗物種,不論昨日世界的人們怎麼區別牠們的身價貴賤與否、曾經來自遠洋深海或是養殖池,這些滅絕的物種就是明日世界傳說中的生物,如同台灣雲豹、大紫斑蝶、塔斯馬尼亞虎。


魚排項鍊/廖苡晴

《魚排項鍊》

明日世界終會有一個世代,從來不曾經歷過真實的魚,他們的五官感知不會有任何魚的記憶:沒有關於魚的味覺、關於魚的嗅覺,以及關於魚的視覺記憶。以我們目前的共同生活經驗,當看到魚類被輪切成橫剖面時,就能直接慣性聯想這是魚類被作為食用狀態的形象,接下來就會產生味覺記憶。但當明日世界的新世代接觸到魚類肌理剖面,卻無從慣性聯想接下來的味覺,因為明日世界再也沒有人吃過魚類、產生過魚類味覺記憶,或許新世代的明日人類會驚豔於魚類肌理排列以及悠悠燦燦的脂肪油花,將這個視覺轉化成時尚精品,例如項鍊。物稀為貴,更何況是已經滅絕的物種,世所罕見的魚排項鍊。
  • 攝影/汪德範
  • 美體/廖苡晴
  • 複合媒材/潛水衣布、鈕扣、手工蕾絲布
 

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明日臨演編號013

虱目魚曾經是昨日世界代表南臺灣的養殖漁獲。
 
在魚類全數消亡的明日世界,傳頌著不少由虱目魚肚製成的昨日佳餚,像是《紅樓夢》裡的賈府盛宴,後人無不絞盡腦汁只為了還原傳說中的口味。味覺是無法科學量化的感受,尤其在魚類滅絕之後,再也沒有典籍記載的原生物料可使用,口味上的復舊如舊已是緣木求魚,只能依靠想像力還原。
 
明日世界魚類不會是唯一一個徹底滅絕的可食用物種,而人口過剩卻始終是明日不解的難題。解鈴還須繫鈴人,人口過剩的問題也將由人類自行解決——合併解決全球飢荒的問題——人食人成為一種法律賦予合法性的野蠻,所有明日世界滅絕的食用物種將由「食用人」所取代,如同昨日世界「肉豬」、「肉牛」、「肉魚」的食用特性,虱目魚肚將由食用人肚「核心肌群」所還原,為了不潰散道德的最後一道底線,食用人的屠宰也如同昨日世界的人道電宰一般,成為嚴格的必備條件。
 
但是否人道,從來都是屠宰者去定義的,而非被屠宰者。
  • 攝影/汪德範
  • 虱目魚/洪健藏
 

海洋滅門親子丼

海洋滅門親子丼2

《海洋滅門親子丼》

丼飯由保麗龍組成,魚卵由塑膠扭蛋殼組成,而丼飯上的滑蛋則由便利雨衣構成。 明日之海將漂浮著昨日世界大量製造的不化、不朽石化產業廢棄物,保麗龍、塑膠等等為了滿足昨日世界一次性消費使用的廢棄物,卻要由明日世界的子子孫孫付出千年萬代的代價來消化。海洋滅門親子丼,表面上我們吃進了魚與卵一個物種的所有生命階段,卻也侵蝕反噬我們自己子孫的未來。
  • 複合媒材/保麗龍、扭蛋殼、便利雨衣

 

塑食主義

《塑食主義》明日臨演編號012

明日世界魚類都已消亡,魚類成為傳說生物,死寂的昨日之海漂浮著看不到盡頭的七彩塑化廢棄物。因為糧食短缺,明日世界開始流行食用由塑化廢棄物回收的再生食品,一來緩慢消解海洋表層污染,二來控制人口以及解決饑荒,吃得飽也吃得死人,至少餓死不再是死亡大宗主因。
 
潮流食品將由潮流人士帶起,明日世界東方勢力崛起,明日之星將由亞洲面孔佔領。 寶船生魚片花魁造型,來自2017台南人劇團《天書》打造的訂製服,結合兩個明日世界的想像。
 
妮飛雅.瘋花魁正在吃的是塑膠壽司不是食物模型,所有食材來自生活塑膠廢棄物:魚鮨來自淘汰的絲襪、米飯來自保麗龍、海苔來自遮陽網(蘭花網)。
  • 攝影/汪德範
  • 皇后/Nymphia . wind (妮飛雅.瘋)

 

家族合照

《家族合照》明日臨演編號001

攝影術剛誕生於世上時,並非如現代智慧型產品般是生活普及服務,大多還是以服務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階層為主,是一門高端專業服務。而一般家庭需要攝影術服務時也都是家族的重大時刻,例如婚喪、家族裡有新生命誕生、家族裡有舊生命逝去。
 
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特殊的攝影形式「Momento Mori」產生,意思是「亡者攝影」。家族裡有人逝去,活著的親族會與死去的親人合照,形成一張照片裡同時有死人與活人,鼎盛時期甚至設計出能支撐屍體的支架,任其擺出如同活著時的生活姿態,亦有撐開屍體眼皮的機關,讓「Momento Mori」畫面中的人物生死難辨。
 
明日世界,人類將懷著愧疚於滅絕魚類的集體罪惡存活於世,各式魚類形象成為了傳說中的奇幻生物,而魚類與昨日世界連結最深的關係存在於餐桌,作為傳說中食用的物種,餐桌成為了奇幻生物的神壇。當明日世界的家族團聚,緬懷餐桌上再也不復存在的物種,魚類從昨日味覺上的用途轉化成精神上奠祭罪惡感的崇拜,先人滅絕了傳說中的生物,後人將他們傳說的美麗形象戴上,儀式性如同婚禮的白紗,組成一張家族合照;也如同亡者攝影,活著的人族與死去的魚族,並存於一張畫面。
  • 攝影/汪德範
  • 紅吳郭魚/王世緯
  • 鬼頭刀/廖威迪
  • 白鯧魚/廖宇墨
 

吳郭魚祭壇

吳郭魚祭壇2

《吳郭魚祭壇》

吳郭魚是最能代表台灣人性格的魚種,有些許土味、適應力強、生命力強韌。
 
台灣近代歷史文化一直有無從切割的殖民色彩,例如談香港不可不談英國、談澳門不可不談葡萄牙,而台灣則是不可不談日本。吳郭魚在台灣日治晚期傳入臺灣,最早是由日本人在新加坡的帝國水產養殖株式會社,利用非洲鯽魚為母體培植出的新魚種,有短期養殖即可成熟以及抗菌性高的特性,很適合日本當作二戰時期太平洋戰線的糧餉與蛋白質補給,因此以培植組織的簡稱命名為「帝水魚」。
 
1946年,日本戰敗投降後二年,殖民地台灣被徵調至南洋充當日本帝國軍的「吳振輝」「郭啟彰」二位先生,等待著被遣返回台灣的前一刻,二人想為戰後貧瘠的台灣多提供廉價且優良的食品蛋白質來源,遂偷渡了二十尾帝水魚苗,當海運返抵台灣基隆時僅剩十三尾,這十三尾帝水魚苗就成為了台灣吳郭魚的先祖,「吳郭魚」便是為了紀念二位先生,取二位先生的姓氏為名的紀念。
 
當明日的某日連生命力強韌的吳郭魚都消失,連陸地淡水養殖的環境都無法讓吳郭魚族群續命,一個能代表台灣歷史文化性質的物種都消失,憑弔的就不單一只是一個物種,而是憑弔一段歷史就此絕唱。
 
『 魚身・餘生 』 明日臨演計畫 李育昇個展 — 展覽資訊
洄游第一站:小路上藝文空間 05/24 – 06/24
洄游第二站:臺北・特有種商行 08/07 —09/02
洄游第三站:臺南・特有種商行 11/08 —12/04

『 魚身・餘生 』 明日臨演計畫 李育昇個展      李育昇

  • 1983年生於洋裁家族,耳濡目染下習得家學技藝,2003年開始參與劇場相關視覺與美術服裝設計。作品光譜涉獵廣泛,現代寫實、形式風格、傳統戲曲皆專精擅長,目前活躍於臺灣劇場。
  • 2007年獲邀參展11th Prague Quadrennial「第十一屆布拉格劇場藝術四年展」代表台灣國家館服裝設計。
  • 2008年作品《劉三妹》獲「第四十三屆電視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
  • 2014年作品《曹七巧》由國際劇場組織OISTAT收錄于「世界劇場設計年鑑1990-2005」。
  • 2016年作品《赤鬼》、《哈姆雷》雙入圍WSD世界劇場設計大展服裝設計決選。
  • 2017年作品《狂起》獲邀參演「國際曼谷藝術節」,並獲得「最佳藝術指導」個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