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資染指 迦納遠洋漁業恐7年內崩潰 亟賴加強監管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報告稱中資染指 迦納遠洋漁業恐7年內崩潰 亟賴加強監管

2018年10月25日
文:伊莎貝拉·卡明斯基

中國漁船在迦納的拖網捕撈作業正在消耗該國的魚類種群,損害漁民的生計,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簡稱EJF)的一份新報告指出。

許多西非國家的食物和收入高度依賴海洋。但隨著漁業的發展和國際化,國外的捕撈業者已經打入了這些國家的漁業市場。

埃爾米納港的木製漁船。工業拖網漁船的過度捕撈使加納的魚類資源處於危險之中(圖片來源:EJF)
埃爾米納港的木製漁船。工業拖網漁船的過度捕撈使迦納的魚類資源處於危險之中。圖片來源:EJF

10月11日發表的報告《西非隱藏的中國船隊》調查了迦納海域非法、不受管制和未報告捕撈(簡稱IUU捕撈)的程度及其影響。報告建議進行「緊急」改革以改善該部門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並提出中加兩國政府必須合力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從漁業中獲取更豐厚的利潤,迦納政府2002年開始禁止外國公司在其海域使用拖網捕魚。

然而EJF報告稱,迦納拖網捕魚船隊中「據悉普遍存在」外資的參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外資。這損害了迦納的魚類種群和當地經濟,剝奪了他們賴以為生的魚類資源。

對官方數據源、公司報告和實地訪談的分析顯示,2015年在迦納註冊的船隻中有90%都是在中國建造的。因此,在迦納水域作業的多數拖網漁船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都與中國有牽連。

報告指出,一些中國企業利用迦納的「幌子」公司從中國進口船隻,然後註冊為迦納的船隊並獲得捕撈執照,並利用不透明的公司結構規避國籍標準。

「船隊的掌控完全是中國投資者說了算,這樣的安排法律即便沒有明文禁止,但顯然也違背了立法的精神和宗旨。」報告說。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海洋項目主任劉博雷說,「漁業共同所有權結構的不透明是西非漁業治理的一個嚴重問題,這讓民間社會和漁業官員都很難查明海上的非法捕撈活動。」

埃爾米納港的木製漁船。加納魚類資源的減少導致民眾生計和糧食安全面臨威脅(圖片來源:EJF)
埃爾米納港的木製漁船。迦納魚類資源的減少導致民眾生計和糧食安全面臨威脅。圖片來源:EJF

中國捕撈業的參與正在損害主要以木船捕魚的當地漁民的生計,這意味著迦納的魚類資源和漁業利潤正在流向其他國家。與此同時,漁業部門缺乏透明度,加劇了當地魚類種群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的損害。

迦納的魚類種群正面臨嚴重壓力。若再不加強管理,該國的遠洋漁業(沙丁魚、鳀魚和鯖魚)就有可能在三到七年內崩潰。捕魚活動雖然增加了,但漁獲的年上岸量卻下降到了兩萬噸左右。上世紀90年代初的年上岸量為八萬多噸。報告顯示,這「導致民眾生計和糧食安全面臨威脅。」

漁業管理諮詢機構麥克阿里斯特·艾略特及其合作夥伴(MacAlister Elliott and Partners)總監、世界銀行顧問斯蒂芬·阿卡斯特表示,工業拖網漁船帶來的過度捕撈已經減少了當地海洋生物系統的生物量和營養層級。

「迦納並未採取切實措施解決問題,阻止收入從幌子公司的中國所有者手中流到政客的口袋裡……這造成的局面是現在60%的魚類供應都是進口的,這些都必須用外匯硬通貨支付。」阿卡斯特說。

圖示:縱軸-每5年的上岸漁獲量,藍色-輕舟數量,紅色-小型深海魚類量。
1990至2016年小型深海魚類(沙丁魚、鳀魚和鯖魚)上岸漁獲量以及專門捕撈小型深海魚類的輕舟數量的變化。縱軸-每5年的上岸漁獲量,藍色-輕舟數量,紅色-小型深海魚類量。資料來源: Lazar, N.等(2018),《迦納小型深海魚類現狀及關於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2017》。科學和技術工作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 加納可持續漁業管理項目(SFMP)

「賽科」捕撈

報告發現,迦納海域除了存在漏報的問題,也面臨著「賽科(Saiko)」捕撈帶來的非常真實且緊迫的威脅。所謂「賽科」捕撈,即拖網漁船捕撈深海魚類幼苗和小型魚類,在海上將其轉移至特殊的輕舟中。

賽科捕撈違反了迦納的法律,最高可面臨200萬美元的罰款,這種活動不僅破壞了當地的人工捕撈業,而且是不可持續的。

但這種做法獲利豐厚,且正在不斷增長。 EJF指出,研究顯示2017年,非法、未報告的賽科捕撈漁獲量約10萬公噸,加工前價值3400到6500萬美元。也就是說,國家實打實損失了一大筆稅收和捕撈執照費的收入。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漁業迅速發展以來,中國遠洋捕魚業並非首次遭遇這樣的審視。但中國近來一直在採取行動遏製本國船隊,尤其是在西非開展捕撈作業的船隊從事非法活動。

這些打擊行動包括公佈黑名單,以及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等。

阿卡斯特指出,中國政府對遠洋漁船總體是支持的,為其提供燃料補貼,並免除其稅收。

儘管IUU捕撈是一項獲利豐厚的國際業務,但它並不完全是一個外來問題。人工和工業化捕魚產能過剩,以及國內監管不嚴,執法不力都是導致加納的魚類種群減少的原因。

保護加納的魚類種群

解決這一問題將需要兩國政府的合作。

迦納和中國當局必須明確船隻的所有權,並確保遵守法律。中國應對非法捕魚案件展開調查,特別是涉及賽科捕撈的案件,並加以嚴懲以威懾違法者。報告指出,必要時中國應更新國內法律,方便此類案件的訴訟。

EJF建議中國要求遠洋捕撈活動達到最基本的信息透明度,公開所有懸掛中國船旗的捕撈船隻名單,並使用國際海事組織(IMO)系統,為中國遠洋船隊的船隻設置獨一無二的編碼。一艘漁船,無論船名和船主如何變化,其IMO編號都不會改變。

EJF總監史蒂夫·特倫特說,這是中國在非法捕撈問題上展現其領導地位的一個機會。「這麼做的好處主要是有益於中國的國際聲譽。但中國也希望確保納稅人的錢不被用來補貼非法捕撈。更廣泛地說,提高漁業的透明度可減輕執法機關的負擔,並在打擊非法捕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確保非法捕撈的真正受益者能夠被問責。」

海洋保護組織Oceana歐洲分部的政策顧問瓦尼亞·瓦爾佩爾霍斯特說「關於所有權的資訊是提高財務透明度、打擊腐敗和非法捕魚的關鍵。」該組織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倡導提高漁業部門的透明度。

加納的魚類資源和小規模漁民受到工業拖網捕魚的威脅(圖片來源:EJF)
迦納的魚類資源和小規模漁民受到工業拖網捕魚的威脅。圖片來源:EJF

迦納必須同時採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沿海國政府和捕魚國政府應共同努力,公開政府間漁業合作的框架,從而為如何保護該地區共同的漁業資源提供明確的指引,」劉博雷繼續說著:「與此同時,西非各國應聯合起來,協調各自的漁業管理條例,消除一切漏洞,讓該地區的非法捕撈公司無機可趁。」

EJF說,迦納漁業部必須對賽科捕撈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並適當地為執法機構提供資金。基金會希望迦納能對非法案件展開調查,以透明的方式提起訴訟,實施制裁以威懾違法行動。

EJF還希望迦納嚴格審查所有在其水域內作業的工業拖網漁船的所有權安排,確保船隻合法作業,並公佈審查結果。

迦納已開始處理賽科捕撈問題,方法包括在所有工業拖網漁船上安排觀察員,並強制要求漁船前往獲得授權的港口卸載漁獲。

迦納政府在其《2015-19年國家漁業管理計劃》中表示將設立禁漁期,吊銷多次違反規定從事IUU捕撈活動的企業的執照,並縮減擁有捕撈執照的船隊規模,以解決過度捕撈問題。

但此後迦納推遲了禁漁期的設立。阿卡斯特說,世界銀行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遊說。因看不到任何推動改變的政治承諾,世界銀行之後終止了它的西非區域漁業項目(West Africa Regional Fisheries Project)。

這些國家自己如果不解決問題,就可能面臨來自國際供應鏈,尤其是與歐盟市場相關的供應鏈壓力,以及作為中歐海洋合作的一部分所承受的外交壓力。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非法捕撈導致迦納魚類資源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