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 Ramana, Robert Jensen:面對氣候變遷,核能無法拯救我們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M.V. Ramana, Robert Jensen:面對氣候變遷,核能無法拯救我們

當IPCC面對全球暖化的解方依舊是鼓勵「一切照常」

2018年11月15日
文:M.V. Ramana & Robert Jensen;翻譯:陳柔安;審校:趙家緯

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下文皆稱做IPCC)於10月公布了一份特別報告,在內容中提及了暖化將帶來的可怕影響,也成功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不過在面對暖化時各方初始的反應中,較少人意識到的是,這份特別報告所建議的解方,鼓勵我們孤注一擲地把未來押在尚不成熟的科技以及加速核能發展上,相當令人不安。

特別報告的字裏行間暗示著,IPCC相信科技為因應氣候問題的解方,但此解方,顯然是治標不治本。

芬蘭奧爾基洛托島(Olkiluoto)核電廠尚未完工的第三座反應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芬蘭奧爾基洛托島(Olkiluoto)核電廠尚未完工的第三座反應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先來看看氣候變遷將帶來哪些可怕的影響。IPCC的報告指出,若要避免災難性的後果,全球均溫升溫幅度控制在比工業化時代前高1.5°C以內。這需要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減量,否則照著目前的排放趨勢,十至15年後就會超過排放上限。

為了使溫度不再上升,IPCC在報告裡提供了四種改善氣候變遷問題的減量路徑,這些減量路徑包括不同減碳技術的大規模佈建。這些減碳技術,不僅包括太陽能和風力的發展,其他條件還包括尚未廣泛在產業界應用的技術,例如尚不成熟的生質能結合碳捕捉和封存科技。

為什麼是生質能結合碳捕捉和碳封存?因為報告所仰賴的評估模型,目前全球使用能源的趨勢,將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未來的數十年內超出1.5°C所允許的額度。於是,就有了大規模移除二氧化碳氣體的必要。除了增加森林的覆蓋率,IPCC還提出生質能結合碳捕捉與封存,以及諸如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以及添加石灰石於海水裡來固碳等仍在研究中的新技術。

特別報告所討論的四種減碳路徑,是種資源和能源密集的情境,基於追求經濟成長及全球化、使用化石燃料的交通工具並追求肉品消費的高碳排放生活——這樣的假設最令人匪夷所思。換句話說,此腳本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切照常(business as usual),依循也是把我們推向全球暖化危機的發展模式。IPCC要怎麼合理化這樣的發展方線?答案是,科技得以拯救眾生。

IPCC特別報告的腳本之一:寄望於科技的救贖,以解決畜牧業等高碳排活動帶來的暖化危機。圖片來源:Anne Worner for Creative Commons
IPCC特別報告的腳本之一:寄望於科技的救贖,以解決畜牧業等高碳排活動帶來的暖化危機。圖片來源:Anne Worner for Creative Commons

由於需要被捕捉或封存的二氧化碳高達1兆2000億噸,固碳的科技需要被廣泛且大規模地應用。報告書亦指出,把暖化控制在1.5°C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是2兆2000億噸,而人類直至2017年底已排放了3200億噸。意即在未來的80年內,我們要封存的碳排放量上,還高於過去250年的總排放量一半,然而此技術尚未被證明可以大規模發展。

搭配固碳技術的另一位救世主,是核能。在能源密集情境下,報告書認為核能的發電量約要增加五倍。比起對新技術的樂觀,IPCC面對長期以來缺陷重重的核能還抱有期待,實在令人疑惑。畢竟核能的應用起始於1950年代,亦已有400多座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我們該是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與資料來分析核能在生態與經濟上的成本、風險和效益。

即便氣候變遷的問題已浮現了一段時日,核能產業的規模並沒有成長,反而正逐年萎縮。在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的1997年,核能佔全球的發電量約17%。可是到了20年後的2017年,核能佔全球的發電量約在10%左右。縱使曾一度復甦過,卻怎麼也擋不住核能產業日薄西山的趨勢。

很多國家的政府試圖補貼核能產業,然而核能一向有著經濟上的缺陷:建造反應爐需耗費鉅資,且實際建造的成本與時間常常會超出原本的規劃。例如歐洲和美國的幾件指標性建案,包括採用了歐洲壓水反應式(EPR)設計的芬蘭奧爾基洛托核電廠跟法國弗拉芒維爾核電廠,與採用了先進被動式壓水式(AP1000)設計的喬治亞州跟南卡羅來納州核電廠,其建造的成本均大幅超出了原本的規劃。南卡羅來納州的建案甚至在承包商花費了數十億美金後,決定放棄此機組。

美國喬治亞州Vogtle核電廠四號機添入除氧器。這座核電廠也為額外增加的鉅額花費纏身。圖片來源:NRC
美國喬治亞州Vogtle核電廠四號機添入除氧器。這座核電廠也為額外增加的鉅額花費纏身。圖片來源:NRC

一般來說,這些經濟損失會讓各國政府對核能感到卻步,然而許多政府和民間投資者相信,進步性反應爐、小型的反應爐或第四代反應爐等新的設計可有助於突破困境。不過像是歐洲壓水反應爐(EPR)跟先進被動式壓水式反應爐(AP1000)理論上看似可行,但並無理由相信這些新的設計可使核電機組的成本較目前常見的反應爐設計為低——除非政府與承包商決定罔顧安全來壓低建造核電廠的成本,此舉將會增加了再次發生車諾比或福島核災的風險。

IPCC的特別報告很單純地認為,核電廠能夠順利地被建造出來,其仰賴的評估模型忽略了上述核能發展上的缺陷。加上這份報告書把重點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連帶地無視了一直以來難以處置核廢料的問題。

特別報告所反映的「科技基本教義派」(technological fundamentalism)思維,相信增加更複雜、高能、進步技術的使用量就能解決任何問題,包括過往科技所衍生的意料之外的問題。如此過分樂觀的思維,使得減碳路徑評估模型的研究者認為,即便不放棄目前的生活、即便繼續追求經濟成長,氣候變遷的問題總有一天可以用科技來改善。

同樣的思維下,似乎只要用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和電池之類的儲能科技來代替煤、天然氣與核電廠,便能夠維持現有的發展模式。不過如同化石燃料跟核電業者對再生能源常見的批判,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也會對環境跟社會帶來影響。暫且不論伊隆·馬斯克所提出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若要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縱使是對環境較友善的再生能源亦不得無止境地濫用。

答案已呼之欲出了。想要把全球暖化控制在1.5或2°C之內的話,任何資源及能源密集,且維持現有發展模式的政策情境都行不通。更直白地說,我們不可能在繼續追求經濟成長的資本主義下改善氣候問題。

人們反對資本主義的歷史跟資本主義存在的歷史一樣悠久。若我們看清了IPCC這份特別報告背後的問題,那麼我們都該明白——氣候變遷是另個必須改革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理由。

※ 作者簡介:
M.V. Ramana:任職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劉氏全球議題研究院,著有《The Power of Promise: Examining Nuclear Energy in India》。
Robert Jensen: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新聞所榮譽教授,著有《The End of Patriarchy: Radical Feminism for Men》。

作者

趙家緯

台大環工所博士,現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之公共討論,近期聚焦於台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