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科技與創意改變環境和人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你來報報】科技與創意改變環境和人心

2018兩岸媒體交流系列報導

2018年12月04日
文:高宏松(海南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海南高一一文化傳媒總經理)

編按:11月上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8兩岸媒體交流」活動,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來台,以「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為主軸,一路探訪台灣地方創生、循環經濟及公民電廠,領略台灣民間豐沛的環保能量。本系列文章,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以中國、媒體人的視角,來看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案例,對照兩岸能源、減廢、在地發展的異同。


綠色經濟,公民電力(5)

【行程流水帳】

今天拜訪的三家單位都有點意思。第一家「一人一千瓦」,第二家「陽光伏特家」都是公民電廠。第三家「小智研發」,運用設計力量賦予垃圾新生,腦洞大開創新改變生活。和前幾天參訪單位不同,今天的三家單位據我所知在內地尚無類似項目,所以聽起來特別新鮮有趣,感觸頗多。

「一人一千瓦」是經營太陽能屋頂項目的社會企業。一個人投資十萬元台幣(折合人民幣兩萬元)就可以成為項目股東,通過架設屋頂太陽能小型發電站,賣電給台電公司獲取收益。可是這家企業最打動我的地方不是它的節能模式,而是它背後的「汗得學社」。

「汗得」既是hand的諧音,意味著手作勞動。又有「流汗(幹工)所以得到」、「勞作即美德」的多重含義。

創始人韋仁正及夫人都是建築師出身,在德國生活多年,藉由建築設計的觀察,思考與實踐,決定投身太陽能的開發利用領域,創辦「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推動綠色能源的發展。在此期間,不但在青年公園修築綠色建築,開設太陽能環境教育基地,還開創性地開辦了一所特殊的職業高中——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今年九月已招收了第一批的二十多名高中生。我們到的今天恰好是學生們的小型設計展,十多歲的孩子們才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已經可以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建築學的思考,而環境與生態友好的考量,貫穿於設計之中,實在令人振奮。

韋仁正先生正在描繪建築師改善環境與人心的理想。與其抱怨,不如動手。hand,汗得。

和「一人一千瓦」的十萬元股本金比起來,「陽光伏特家」的「板東」門檻就低很多,連小職員和大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一塊太陽能板投資不過一萬五台幣上下(人民幣三千元),認購一塊就當上了「板東」,可以每天查看自己帳戶裡的太陽能板給自己賺了多少錢,那感覺和股東一樣開心,還幾乎沒有風險(太陽能電板有投保)。即使不願意當「板東」,仍可以作為捐助人,支持公民電廠的運轉,為節能環保出力。

一個項目,能賺錢已經很好了。又賺錢又造福環境,自然是好上加好。

當然,太陽能產業並非毫無瑕疵。太陽能板的製造過程同樣存在污染和耗能。安裝之後的維護需要不少的人工。使用時限到期後的回收處理尚在摸索階段。人類在發展歷程中,如打遊戲升級打怪一樣,不斷遇到問題又不斷亡羊補牢。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宿命,但犯錯能改正是人類智慧的體現,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資源的可貴和不可再生,這才是未來永續發展的保障。

位於台北華視大院的小智研發,是垃圾回收利用界的明星企業。我早就在《一席》聽過創始人黃謙智的演講。為Nike訂做環保理念跑鞋以及回收材料製作的多功能鞋盒。攜手成龍開發大篷車式的移動垃圾再生車,將一次性餐盒和礦泉水瓶製成環保磚。用獨特的回收材料製作成建築物外牆……這些炫酷的案例糅合建築師的嚴謹,設計師的奔放,尤其是環保家的慈悲,呈現出迷人的美感和剛剛好的溫暖。

星巴克的外帶咖啡杯壓制的磚塊,硬度槓槓的。

蘋果手機屏幕回收製作的玻璃杯,喝一口智能手機口感的咖啡,連思緒都活躍了好幾度。

巧克力味道的牆壁——沒有啦,開個玩笑,這是回收材料製作的積木磚,弱女子也可以獨立砌牆,拆牆~

辦公室還有一架飛機——不要攔著我,我也要像塑膠杯一樣回爐去學設計,然後來小智研發投履歷~

【訪談/評論】

今天參訪的三家,其實都有共同的脈絡,以商業的手段和邏輯,解決社會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科技與創意的應用,永無止境。

【反思海南】

海南尚沒有公民電廠,垃圾回收也有極大成長空間。台灣的經驗和案例一定能成為我們學習借鑑的方向。「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參訪已到尾聲,但大家為減少污染,增強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最終保護環境生態,讓人類可以永續生存發展的努力,不會停歇。

【尾聲】

最後一個行程,主辦方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安排了一場兩岸交流的研討會。活動舉辦地是一個小巧玲瓏的院子,安靜,舒適,設計得又很得當。每個團員都分享了自己的見聞和心得。我也向台灣的朋友們介紹了海口在濕地保護,公民教育方面作出的嘗試和努力。兩岸交流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我看見你,也希望你看見我,因為我們分享同一個地球。

七位大陸夥伴分三組做了各自的分享:循環經濟,公民電力和地方創生。台上妙語連珠台下笑聲不斷,關於環境兩岸有同樣的關切,關於行動,我們也有相通的感動或困惑。雖然週末活動很多,但這個開在小小院落的分享會還是吸引了不少民眾前來聽講,座位也坐得滿滿的。最後,台灣公共電視的記者郭志榮分享了他鏡頭裡的台灣環境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提出問題,正是愛之深責之切,畢竟地球是我們共同且唯一的家園,我們每一個人,不分國界種族,都理應關切她的健康。

最後的離別時刻終歸到來,隨著一遍又一遍的揮別,一遍又一遍殷切的祝福,夜色愈發深沈。去路迢迢,有篤定的夥伴同行,便不懼任何艱難。祝福有愛的人們,永遠有美好的自然相伴。

 

※更多「2018兩岸媒體交流」精彩報導,請點連結
※本文轉載自一點資訊〈高高:科技與創意改變環境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