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校園這煮事 男宿辦廚第一遭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我們的島】校園這煮事 男宿辦廚第一遭

2018年11月26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許中熹

孩子到外地大學念書,爸媽最心疼的都是,吃的好不好?還不忘叮嚀,在外面吃東西要注意。但其實孩子在外面吃飯,能夠吃得如同營養專家說的標準,也不容易,因為外面餐廳畢竟為了生意與利潤,重口味還是最受歡迎,那怎麼辦呢?

中興大學今年9月,在男生宿舍開辦了第一個本地學生的校園廚房。有電爐、微波爐、電鍋、烤箱,還有適合清洗食材的流理台。機械所研究生張宏炳是廚房常客,他們有群喜歡共煮共食的同學,「其實要比外食便宜不容易,所以還滿需要共食,大家分擔費用,贏得健康。」生科所林威廷認為,「共煮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習慣,也可以磨練領導能力。一個廚房裡面,大家怎麼有效率的分工,很重要。」

中興大學九月在男生宿舍開辦了第一個本地學生的校園廚房。
中興大學9月在男生宿舍開辦了第一個本地學生的校園廚房。


中興大學9月在男生宿舍開辦了第一個本地學生的校園廚房。

不過校園廚房要怎麼管理?首先,廚房使用採實名登記制,還有監視錄影器。每樣電器的使用,同學以冷氣卡插卡,螢幕會顯示花費金額。為了心疼自己的荷包,同學都會有效率地使用,這樣可以節約用電,也避免電器空燒的危險。

而在高雄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上了食農教育課程,拜訪小農的生產與販售體系,了解食物與環境保護、糧食自給率與國家安全的關係之後,他們也希望能夠有個可以自煮的廚房。蔡菀庭說,「因為沒有便利的廚房,住宿同學大部分還是外食,或用電鍋蒸饅頭、買微波食品加熱。」

在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學求學的陳玟馨表示,「留學生是三到四個人共用一個廚房,學校提供瓦斯爐、微波爐、烤箱等」,設備就跟一般家庭一樣。在德國波昂大學念法律的林人一表示「不分外籍本地生,八個人一個廚房,學校提供電爐、冰箱等等。」「除了德國外食比較貴的原因外,學校廚房很便利,所以到德國變得很積極煮飯,以前在台灣住宿舍,頂多買麵包回來夾火腿而已。」

高雄中山大學社會系的食農教育課程。
高雄中山大學社會系的食農教育課程。

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開設食農教育課程,透過學生實地種菜、煮飯,參訪小農等等,深刻體認現代糧食生產與貿易體系,對地球造成的負擔,「2050年,我們會用掉2.8個地球能提供的自然資源。」《戰鬥餐桌的媽媽與家書》作者王南崎,也加入中山大學食農教育行列,「你瞭解你吃進去的每口東西,就會關心土地了,就會知道農地農用的問題,我覺得很多社會問題要回到餐桌上來講。」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校園這煮事】

11/26(一) 22:00首播
12/01(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