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從農:宜蘭、台南與高雄 三本書看見台灣多樣農村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文青從農:宜蘭、台南與高雄 三本書看見台灣多樣農村

2019年01月12日
文、攝影:蔡晏霖(宜蘭松園小屋店主)、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成員
近年來,政府積極鼓勵青年返鄉與歸農,希望為農村找尋新鮮的勞動力與創意。然而,網路上也常見諷刺返鄉青農的酸文,彷彿新農都是既不科學也不認真種田、單靠文字與包裝兜售小確幸的「文青」。
不過,當文青真的返鄉,究竟會發生什麼代誌?過去三年,三位正港文藝女青年陸續出版的農村書寫,正好帶我們一窺「返鄉文青」跌宕多元的真實世界。

夏瑞紅,資深媒體人,返鄉時已從媒體工作退休, 並非典型的返鄉「青年」。但她和丈夫一起回返的台南下營卻是最典型的台灣遲暮農村,農人或病或老,只餘機械代耕、公糧收購、與老農年金維繫著後繼無人的稻田地景。

《小村物語》從得知丈夫罹癌的那一天寫起,從避世幽靜的靜修處戲劇性地奔赴台南小村。在全職照看病老者的肉體勞動與柴米油鹽中,文藝中年逐步拋棄昔日我執,也逐步調和下港農村與台北文青間的重重落差,學習在苦樂無常的人間火宅中尋得清涼。

李盈瑩,文字工作者,與男友一起移居宜蘭養雞種菜。農田比嘉南平原更為細碎的宜蘭,因著雪山隧道的通車,近年面臨豪宅農舍林立與龐大農地流失的壓力。然而與台北倏然縮短的時空距離也為宜蘭帶來面貌最多元的歸農者,將老農與代耕業者都放棄的湧泉田翻轉為友善耕作的最佳基地。

有趣的是,《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對宜蘭的地景變遷與新農浪潮皆置身事外,全書悠緩地書寫對雞與菜日復一日的悄然微觀,在與土地及動物緊密結合的生活中,養雞、種菜與料理食物確實就是天地間最重要的事情。對有長期農務經驗的讀者來說,李盈瑩的書寫或許最為貼近耕作的本質。


《小村物語》,大塊文化;《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啟動文化;《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遠流。

劉崇鳳,文學獎常勝軍,也是山林教育工作者。

劉崇鳳與丈夫選擇離開旅居八年的花蓮回返故鄉高雄美濃,因為渴望從已然安適的後山理想生活社群回返生命所來處。兩人於是從修復老鐘、整修家屋、復耕雜糧、手工曬穀開始,與家人鄰居反覆協商個人與家族的邊界、自給生活與主流經濟的邊界、理想與現實的邊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高雄147號香米的亮眼表現下,美濃已經成功從昔日的國家契作菸葉經濟,轉型為以生產具有在地特色經濟作物的市場化農村,堪稱台灣繁華農村的資優生。

劉崇鳳兩人在美濃所遭逢的,因此並非新農面對破敗農村的無力感傷,反而是與主流農村和慣行農業最直接的衝突。雖然與家人間不乏矛盾,但幸運的崇鳳畢竟還是能在家族中找到滋養與後盾。也因此,《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所種的,不只是田,更是家,也是農村子弟曲折幽微的返家歸農路。

這三段新舊遭逢的生命故事,恰好發生在台灣當代三個類型殊異的農村。

相較於台南農村的全面老化,宜蘭農村在新農輩出、地價高漲的狀況下,新農需要穩定的農地卻不可得,只因為在追求房地炒作利益與尋求美好鄉居生活的雙重夾擊下,宜蘭的農地已比種田的人更加流動。如果說台南農村是「有田無人」,宜蘭農村是「有人無田」,那麼農業經濟活絡的美濃就是「有田有人」。

農村的面貌有許多,新農的面貌也有許多;即便「文青從農」,也各有其掙扎、姿態,與珍貴的反思。

我想到《回家種田》書中的一段話:「有沒有一種方式,讓年輕人彎腰、年長者認同,兩方都把固執打開,攤曬在家鄉的的土地上,一起朝一個共同的方向努力呢?」相信這不只是劉崇鳳的一己想望,也是關心台灣農村未來的我們的共同盼望。


松園小屋店貓拖拉庫。


松園小屋

松園小屋位於宜蘭市郊陳家松園內,與一群高齡70歲的落羽松為伴。木架磚造老屋的前世是陳氏鑑湖堂聚落的半月池,更早是噶瑪蘭人擺厘社的舊居地。2014年3月起成為獨立經營的實驗空間,提供咖啡茶點、小農產品、獨立選書、人文講座、素人音樂會、物換物市集……等活動,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取貨站。除了水稻田園,附近還有登瀛書院、南機場遺址、日軍機堡、開蘭進士楊士芳故居。走一趟松園小屋,可以閱讀小屋選書,更可以閱讀宜蘭。

電話:03-9311084
臉書:宜蘭松園小屋
地址:宜蘭市進士路26-1號(請由「進士檳榔攤」巷口進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7:00

2018年,松園小屋開始了以「獨立書店」為主、「講座活動」為輔的新營運型態。店主有時因季節農忙等事務不在書店裡,建議訪客請先傳訊息或打電話確認,以免撲空喔!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