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菸葉廠去年獲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3.2億元補助,屏東縣政府預計以屏東大博物館計畫,針對菸葉廠的歷史建築範圍進行修繕、活化,串聯鄰近的屏東演藝廳打造在地藝文廊道,並且引入商業活動,帶動屏東市的藝文經濟發展。
1月10日縣府在菸葉廠舉辦說明會,針對菸葉廠的空間改造、未來經營規劃和周邊交通等議題進行說明。由於現場民眾多數為周邊居民,縣府在簡報時強調,將打開菸葉廠的圍牆,規劃開放空間和廣場綠地提供居民休閒利用,讓未來菸葉廠的公共空間與社區生活連結。
在產業歷史保存方面,廠區內保留的菸葉除骨、複薰加工區、鍋爐室、中山堂等四棟歷史建築,將修繕設備並建置電子導覽系統,未來在館內進行製菸設備和生產過程的導覽介紹。其餘廠區建築和公共空間,則規劃為創意生活產業區,引入商業活化及藝文培力機能。完整場域規劃強調在開放空間內,保留重要歷史建築和過去菸業發展的特色。
然而,屏東菸葉廠在2017年已全區劃為歷史建築,擁有文資身分的不僅僅是縣府所看重的四棟歷史建築,當時以「為完整其產業文化遺產的意義」,將全區32棟建物提報文資保存,如今為了修繕活化,增設開放空間和綠地,必須拆除部分建物。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吳明榮表示,菸葉廠未來作為文化基地,使用的強度與過去不同,因此部分較無關聯性的廠房和倉庫等必須拆除或解除文資身分,作為開放空間及商業利用,否則修好了只是變成蚊子館,對歷史場域活化沒有幫助。
不過這樣的說明卻引起部分民眾和文史工作者質疑本末倒置,過度強調商業利用和活化空間的營造,場域規劃未以過去菸業發展的整體脈絡來呈現,最終只留下幾棟歷史建築作為點綴,失去了保存和重現台灣重要菸業發展歷史的意義。
完整工業遺址 屏東菸葉廠設備保留超過九成
日治時期1936年開設的屏東菸葉廠,是目前全台廠區設備保留最完整的菸葉產業遺址,廠區內的建築和生產設備有超過九成保存下來。
在台灣菸業全盛時期,屏東菸葉廠的產量占全台菸業專賣的45%,產值占全台整體經濟15%,當時南台灣高雄美濃、屏東里港、九如、高樹,乃至萬丹、潮州、東港等地區,都是重要菸葉生產區。隨著WTO開放進口菸後,台灣本地菸葉生產逐漸沒落,2002年屏東菸葉廠關廠,2017年台灣菸酒公司也停止收購國內菸葉,台灣菸葉種植正式走入歷史。
隨著田野間的菸田消失、菸樓拆除,屏東菸葉廠的歷史再造,是未來民眾認識過去屏東產業發展脈絡的重要場域。自2017年菸葉廠全區登錄歷史建築,交由屏東縣政府管轄後,縣府舉辦了多次活動,包括產業工業遺址的活化論壇和工作坊、文創市集等,並且培訓文化志工,深入了解菸葉廠與地方產業的發展歷史,並探討未來廠區活化的方式。
有在地志工表示,「菸葉廠珍貴之處在於有95%的產業設備都保留下來,而工業遺址的概念,是希望透過這些機具讓民眾看到更多故事。這些機具設備並非冷冰冰的機器,應該好好整理,展現工業遺址的重要意涵,不希望只是著重在景觀設計,把這裡當成漂亮的打卡景點。」
地方文史工作者:修復再利用 應以菸葉廠的核心價值為主
也有關心文資保存的民眾質疑,屏東菸業和菸廠歷史、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是否能夠透過歷史再造完整保留下來?「國外的工業遺址是完整保存產業紋理,今天縣府一再強調創新創意,透過拉皮翻新,卻未見文化歷史,如此破碎化地保存幾棟歷史建築,看不到整個菸業發展的歷史。」
此外,有在地文史工作者向記者表示,當初縣府在全區劃設歷史建築時,就應考量到未來需要商業活化利用。如今要重新規劃場域,仍應以菸葉廠的核心價值為主,告訴民眾這個廠在過去菸業歷史中的定位。當時處理什麼等級的菸葉?負責菸葉製程的哪幾個環節,而這些環節的建築空間又位在哪裡?
「若不能以這樣的脈絡去規劃整體廠區建築空間的利用,以及決定哪些建物要解除文資、拆除作為開放空間,都是本末倒置。不應先劃了開放空間、綠地,而決定要拆除哪一棟歷史建築。」
縣府:不破壞廠區紋理 永續活化為重
對此,縣府委託的大山開發建築師事務所強調,本案透過完整菸葉廠歷史文化調查,且邀請專家學者一起參與,未來場域活化再利用,都會依據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來規劃,不會破壞整體廠區的紋理。
吳明榮表示,未來修復再利用計畫會將廠區內建築一棟一棟檢討其歷史價值,是否與菸業歷史有重要連結性,而保存與否,在文資審議時將取最大公約數。不過他仍強調歷史建築修復後的活化利用和永續經營,是縣府很重要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