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腕」治污面臨阻力 環保成績恐倒退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國「鐵腕」治污面臨阻力 環保成績恐倒退

2019年03月20日
文:李婧(自由撰稿人)
就業優先政策是否會影響綠色轉型的速度?李婧撰文分析。
中國「鐵腕」治污面臨阻力 環保成績恐倒退

中國總理李克強。圖片來源:Stephen Shaver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一年一度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式上承諾要以鐵腕治污,嚴懲污染者和縱容污染的官員,宣告中國開始向污染宣戰。各界對此舉表示了讚賞,認為中國政府的這一表態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從不惜一切代價保增長到認識環保價值的重大轉變。

但在今(2019)年的「兩會」上,總理的語氣卻有所不同。他在會上闡述了旨在幫助中國應對長期經濟下行壓力的「就業優先」政策。

雖然李克強總理鄭重承諾要加強污染防治工作,但同時他也表示政府不僅要依法規範各行各業,還要聽取他們的「合理訴求」並「給予幫扶指導」。

「(我們應該)給予企業合理的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李克強對3000多名與會代表們說。

變化的風向

這一變化的背景是,有抱怨稱嚴格的環境法規和對工業活動的全面限制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失業,小型私營企業首當其衝。對此,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經多次做出駁斥。

中國自上而下的環境治理模式面臨著經濟下行的考驗,生態環境部部長李乾傑在本週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承諾。

「我們將打擊環保政策執行中『一刀切』的做法……也堅決反對放鬆環境法規,」李乾傑說。

他承認,一些地方政府確實存在平常不作為,到了年終考核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來的時候,才急急忙忙臨時抱佛腳的做法。還採取一些不顧企業環保業績,就勒令其全面停產的做法。

「這樣的做法既影響和損害了我們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損害了合法合規企業的基本權益,」李乾傑說。

「中國式環保」受挑戰

李乾傑的話凸顯了這種中央政府制定目標、地方政府落實目標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環保領域的局限性。

2016至2018年,中國仿照之前的反腐運動,高調啟動了兩輪環保督查。由部長級領導任組長的中央環保督查小組走訪全國各省,聽取當地民眾的不滿,並收集違規線索。這兩輪巡視工作的目的是暴露那些因擔心影響GDP增長而對污染企業視而不見的地方乾部。

生態環境部盛讚這一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功。2016至2017年第一輪督查期間,累計處罰了2.9萬家違反環境法規的企業,罰款14.3億元,約1.7萬名來自行業內和地方政府的人員被追責,1527人拘留。2018年,督查小組對20個省進行了後續檢查,罰款人民幣9.2億元,問責8000多人。

與轟轟烈烈的督查相伴的,是一些矯枉過正的地方官員急於求成,沒有考慮對企業和公眾的影響。2017年冬季某些地區全面禁止煤炭供暖,成千上萬的農村居民因此挨凍就是一例。

這種高壓手段雖取得了短期成效,但尚未轉化為長期遵守環境法規的行為。當地環保官員必須在保證不嚴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對污染企業進行約束,這使得他們的工作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

「今年對地方環保官員來說會更不好過,李總理說的『過渡期』就像是給了污染者豁免權……但如果我們官員沒達成目標,還是要被追責的,」《財經》雜誌援引華北一官員的話道。

環保成績會否倒退?

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要求今年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減少3%,並繼續降低PM2.5水平(但未明確下降的幅度)。一個辦法是加大空氣治理方面的投入。今年中央預算將撥款600億人民幣用於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治理,較去年增加48%。李乾傑部長還承諾生態環境部將為尋求污染處理設施升級的污染企業提供技術援助。

中國若不能迅速改善環境治理,就可能會輸掉來之不易的抗霾勝利。2013至2017年間,京津冀地區的PM2.5水平下降了40%。

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路透社分析官方監測數據後發現,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間,中國北方(京津冀地區和汾渭平原)39個城市中僅6個城市的PM2.5水平下降。同期,引發霧霾的污染物平均水平上升了13%,達88微克。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政府加大了機場、道路、橋樑、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支出。中國不應該回到靠鋼鐵、水泥這種煙囪產業來支撐經濟的「舊常態」。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的「鐵腕」治污面臨阻力